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观热点:鲁王朱以海施反间计,欲除洪承畴,为何能被多尔衮识破?

时间:2022-12-23 17:43: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大秦之歌

顺治四年的一天,在南京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驻守南京的清军将领柘林游击陈可,接到一个秘密消息,说是有一个南明鲁王政权的间谍潜入南京城里,上峰给他的命令是务必逮捕此人。

此刻,距离清军占领南京城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但这两年时间对南京城来说并不太平,城里城外此起彼伏的反清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让这个昔日大明帝国第二帝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江南大多数老百姓对来自关外的满清势力保持警惕、反感的心态,在文化、习俗上还不认同这些装饰和中原人不一样的满族人。虽然南京城已经被满清人霸占了两年多时间,但绝大数人在心里很排斥他们,甚至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抗清运动。


(资料图片)

鉴于南京的严峻形势和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政治影响力,在顺治二年清军占领这个城市开始,就把它作为荡平江南的大本营,不但把南京改名为江宁,而且在防御上加强力量,在行政上加强管制,一心想把南京打造成满清统治下的城市样本,总而让更多的大明遗老遗少增加对清朝的好感和信任。为了安抚江南百姓,清政府出台了很多减税降赋的好政策,以此收买人心,防止叛乱。但是,尽管如此,江南老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大明情结,岂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能没抹去呢!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游击陈可的任务就显得特备重要,他的任务不但要清剿反叛大清的军队,还要明察暗访,防止清朝政权里一些投降的大明官员继续和反清势力相互勾结,做出不利于清人统治的事情来。陈可是个汉人,他的上峰是张大猷,以前也是个明朝总兵,但后来清军攻打江南,张大猷就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清朝,成为镇守南京的提督,职权大小和明代总兵差不多。

游击陈可按照上峰的交代,在一个酒楼里设下伏兵,不久就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人走了进来。此人书生打扮,年级大概在四十岁左右,神态气质虽然儒雅大度,但神色之中还是有很多惊慌表情流露出来。游击陈可判定此人就是混入南京城的鲁王奸细,于是等他坐定,陈可便带人进去盘查,不到片刻功夫,在他身上就搜出了一书敕书。陈可简单扫了一眼,书上内容让他万分紧张,随即便将此人捉拿归监,听候发落。

事关重大,此事容不得片刻停歇。陈可急忙将所缴获的敕书送到提督张大猷跟前,让他亲自拿捏。张大猷一看敕书,浑身一颤,也不由得惊慌万分。这封敕书内容实在是太重要的,让他这个身经百战的提督也震颤不已。

这封敕书是明朝的鲁王朱以海写给洪承畴和土国宝的,敕书里这样写道:"有为内应,杀巴、张二将,则江南不足定"。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洪承畴和土国宝作为内应,杀死守卫南京城的巴山、张大猷二位将军,那么南京的就可以回到大明朝手里,这样的话,重新鼎定江南也不是一个多大的事情。而且朱以海承诺,等到事成之后,就封洪承畴为国公,封土宝国为候,让他们二人成为光复大明的功勋人物。

此时的洪承畴是大清王朝驻守江南的七省总督,土宝国是南京巡抚,所以引起了朱以海的高度重视。洪承畴是大明故臣,崇祯十二年正月(公元1639年),被崇祯皇帝授予大明帝国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这是洪承畴职场生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此之前,洪承畴一直在陕西任职三边总督,主要负责对陕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农名起义进行剿灭。之后清朝在东北闹的越来越大,崇祯皇帝上台之后,前后派了好几任蓟辽总督负责对满清的剿灭事宜,但收效甚微,战局始终不见好转,明朝在辽东的局势不但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凶险,满清对大明的威胁已经到了极度危险的关头。

崇祯皇帝在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认为洪承畴在陕西剿灭农民军指挥有方,旗帜鲜明,是一个可以胜任蓟辽总督的理想人选。在此情况下,急忙把洪承畴从陕西调往辽东,擢升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负责对满清的用兵。洪承畴到了辽东之后,发现清军能征善战,势力很大,双方对决之中,明军取胜几率很小。但此时的明朝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内部山头林立,在松山保卫战中,洪承畴陷入绝境,最终成为清军的俘虏。皇太极对洪承畴非常欣赏,千方百计的让洪承畴为大清朝服务。最终洪承畴投降清朝,成为清朝对明作战的高级参谋。

清军入关之后,很快挥师南下,占领了大片明朝城池。南京城在顺治二年被清军拿下,为了尽快恢复南京的社会持续。摄政王多尔衮专门指派洪承畴担任招抚江南总督军务大学士,负责对江南地区的招抚工作。这项安排,显示了多尔衮对洪承畴的信任。洪承畴的工作地点就在南京。在南京工作的两年里,洪承畴没有辜负多尔衮的信任,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明朝将军,尤其是他的一些老部下都纷纷投降了清朝。洪承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大清朝平定江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

但江南的情况时好时坏,明朝遗老遗少先后在江南地区成立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等大大小小的朝廷反抗清朝,另外还有一大批朱元璋的后人也在各地打起大明旗号,拉起武装力量,与清朝统治者明争暗斗,形势非常险峻。如果不是这些大明小朝廷皇帝无能、权臣相斗、目光短浅的话,这帮人如果团结起来,绝对有能力把满清赶出关外去。

弘光政权被清军击溃之后,原镇江总兵郑洪逵在逃亡的路上碰到唐王朱聿健,然后把他带到福州,和他的弟弟郑芝龙一起,拥立唐王朱聿健即皇帝位,建立了隆武政权。朱聿健称帝的第二天,朱元璋的十世孙朱以海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建立了鲁王政权。鲁王朱以海作为朱元璋的后人,在清初明末的乱世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抗清势力。

作为朱元璋的后代,鲁王朱以海坐镇绍兴,坚定的指挥着这场与清政府你死我活的战斗,把斗争的重点放在了南京城里。这座城市对反清复明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如果能顺利拿下南京城,对今后全国的反清斗争就具有重大影响力,否则就会眼睁睁地看着清朝坐大,一步步蚕食江南地区。此时,清朝因为在江南地区推行削发令而导致很多占领区的人民纷纷反抗,老百姓把头发看着自己的父母,比命还重要。削发令是对江南老百姓的一种侮辱,士可杀不可辱,一时间,反清形势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各地的老百姓都拿起了刀枪,誓言要把满清鞑虏驱逐出中国。各地的起义军牵制和分散了清王朝驻守在南京城的兵力,局势朝着有利于鲁王朱以海的一方倾斜。

如何攻占南京城是摆在朱以海眼前的实际问题,是以自己仅有的武装力量强行攻城,还是对南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进行实行招降,以不流血的代价获得这种城市。思考再三,朱以海选择了后者。强行攻城,以清军的战斗力,他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可以说获胜的机会比较小,万一失败了,那今后就彻底失去了收复南京城的实力。如果侥幸成功,估计也会大伤元气,付出惨痛代价。权衡在三,朱以海决定使用计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选择了具体的打法,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了。据守在南京城里的清政府最高长官现在洪承畴,只要能把洪承畴策反,自己的计划就等于成功了。于是他写了一封敕书,让手下人谢尧文混入南京城去见洪承畴和土宝国。谢尧文临走的时候,鲁王朱以海还让黄斌卿给洪承畴、土宝国两个人各写了一封私信。黄斌卿也是大明的官员,和洪承畴、土宝国不但认识,而且有一些私交。然后,朱以海又吩咐手下人,通过一些渠道把这个送信的消息泄露出去。他的目的就是通过实施反间计,给洪承畴、土宝国施压,让他们自己选择回归大明。如果不能促成二人回归,也可以通过此计,达到瓦解清军的统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叛徒洪承畴、土宝国付出惨痛代价。可见这条反间计有多阴毒。

一切都在鲁王朱以海的暗算之中。被游击陈可抓捕的人就是鲁王派出去实施反间的谢尧文。陈可把从谢尧文身上缴获的书信和敕书交给上级巴山和张大猷,张大猷和巴山看完敕书和书信之后。一边急忙派人将这些敕书和书信送到北京多尔衮的手里,一边加强防务,严查细管,防止明军进攻。此外还派人盯紧洪承畴、土宝国,等待朝廷指示。

朝廷的指示很快传达下来,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颁发圣旨,对巴山、张大猷两位将军提出奖励,要他们"严察乱荫"。同时把这个事情向洪承畴、土宝国挑明。圣旨上说:"朕益知贼计,真同儿戏,因卿等皆我朝得力大臣,故反间以图阴陷。朕岂堕入此小人之计耶?"这一拳打在朱以海脸上,着实让他难受万般,没有想到自己精心计划的反间计,却被多尔衮在谈笑之间给识破了,这简直是自取其辱啊!

想想当年的袁崇焕,呕心沥血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工作,被皇太极弱弱地动了一下心眼,写了一份同样封官许愿的书信,崇祯皇帝得知后大为震怒,认为袁崇焕要勾结满人,背叛大明。于是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便将袁崇焕一家投入大牢,最终要了袁崇焕的性命。一个皇帝,头脑如此混账,又岂能不亡国呢!同样是反间计,多尔衮一眼就看出来朱以海的"阴陷"用心,而崇祯皇帝却看不懂皇太极的用意所在。国家兴亡,乾坤勃衰,与帝王明辨是非的能力大有关系,这也是洪承畴及大明很多官员投降满清的原因所在。

朱以海的反间计为何能被多尔衮识破?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清皇帝从努尔哈赤到清末光绪,都是具有开拓思想、高远志向的明君,尤其在清初之时,无论是皇太极、顺治皇帝,还是多尔衮,不但头脑清楚,而且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对于鲁王朱以海的反间计,就自然嗤之以鼻,不足为信。

第二,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前已经投降清军,从崇祯十五年五月正式削发降清,到顺治三年七月朱以海实施反间计,时间跨度已经长达好几年。这几年时间,洪承畴已经看清了天下大势,自知明朝腐朽将不复存在。所以他尽心尽力的为满清政府工作,期间为皇太极、多尔衮等多有献策,也是清军进入中原争夺天下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颇得多尔衮信任。

第三,洪承畴在南京担任江南总督两年期间,工作能力非常突出,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对江南局势的稳定以及在对南明隆武政权、弘光政权等反清势力的军事打击中,洪承畴积极投入,承担了很多艰巨细致的工作,可以说对大清忠心耿耿,心无二主。

总而言之,多尔衮年纪轻轻,但从小跟着老爸努尔哈赤征战四方,练就了他文武兼备的品行。后来又跟着皇太极东征西讨,不但提高了战场指挥能力,而且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这样的人,对于反间计这种小儿科式的把戏,自然一看就明白了。

关键词: 呕心沥血 遗老遗少 这个城市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