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最资讯丨探访清朝抗英名将郭超凡故居碉楼古堡风骨犹存

时间:2022-12-19 10:47:4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清朝进士、广州知府、抗英名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恩师,这些名衔,听起来无不令人震撼和敬佩。这位晚清名儒、名将,就是清镇市人--郭超凡,故居位于清镇市新店镇风字岩村大山之中。近日,都市新闻记者前往该村,探访了这位晚清名人及其后人留下来的诸多遗迹。


【资料图】

进士故居风雨飘摇

仲春三月里的风字岩村,满地油菜花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菜花香味。在风字岩村峰子岩组寨子后山脚下,有一栋木瓦结构的老屋。老屋外观黑不溜秋,青瓦、椽皮、板壁均已老朽。几十平方米的院坝全为青石板铺就,石板上的一条条细裂缝,仿佛是老屋面颊上的沧桑皱纹。院坝之后是5步石阶进入檐下,这5步石阶与进入院子朝门的15步石阶,均含数字5,这个数蕴含着古人最尊崇的数字"九五"。古人云:"九五者,位高而不傲,谦和之德。"

郭超凡故居

这栋老屋,也有闪耀着亮色的地方。"檐窝"两侧的两根粗大木柱,垛在两个造型奇特的柱础上,柱础外观为石鼓形,雕花图案精美。左侧柱础雕饰有麒麟(或貔貅)、肥猪、长命锁、花朵等图案,右侧柱础上雕饰腾龙、凤凰、花朵等图案。老屋体量不大,其貌不扬,可屋子里却"装"着满满的历史文化内涵。据该村68岁的退休老支书张兴志介绍,这栋老屋是清朝进士、广州知府、抗英名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恩师郭超凡的故居。"我小时候,故居周围是5栋古建筑群,四周砌有高大围墙,主大门是高大门楼,门楼旁边有四对"围子",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

郭超凡故居精美柱础

据了解,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郭超凡(族谱名郭永焜)出生于此楼。永焜聪明过人,15岁时已通读经子史籍。后求学于清镇中四(今清镇梨倭乡右拾村)徐广文塾师门下。

徐广文门下英才甚盛,有进士四川知县何端、陕西知县任恩培等。据传,每当检试,永焜常列第一。17岁时,徐广文为他取名"超凡"。

据郭氏族谱记载,郭超凡道光五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五年(1825年)荣膺进士。入仕后,郭超凡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6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

之后任礼部侍郎的景其浚、湖广总督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调广东,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广州知府。

其不畏强暴,矫正考弊,不惧洋人,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与英军作战一个多月中,广州军民伤亡不过数十,而英军死亡逾千,被誉为"中华抗英第一人"。

英军不得已退兵,使当地社会秩序得以安宁。后因两广总督叶名琛忌其才誉,使之不能大展雄才,超凡抑郁成疾,于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任上,家眷扶柩回籍,葬于贵阳紫林庵之阳,遗憾如今墓址已不可考。

碉楼古堡风骨犹存

在与风字岩村毗邻的老班寨村一个寨子后的山高处,有一栋高高耸起的石碉楼,一共四层,至屋脊总高约20米,高大雄伟,墙体坚固。碉楼前面和侧面,现存多条青石板铺就的石阶,石阶两侧有许多坚固的石墙,酷似一座古堡遗迹。古堡后面有一排木瓦结构老屋,已经破败垮塌。

郭氏碉楼大门

走近碉楼仔细观察,楼身为大型石块砌筑而成,楼顶盖小青瓦。墙体全为长约80厘米-2米、厚85厘米的石块,通过錾子精细凿打平整堆砌上去,石与石之间条对条缝对缝,至今没有一处偏移。每块石头重达数百斤至上千斤,可想修建时是花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这些质量上乘的石块取自哪里?又是怎么搬运上去的?不得而知。

郭氏碉楼

走进碉楼,拱形大门后面是两扇厚达11厘米的木板,底层地面为土层。每层楼均有厚实的木楼梯,层高约3米,有的楼枕已经损毁。上三层每层都设置有多个瞭望口和射击口,易守难攻。碉楼门头上镌有一副颇具文化韵味的楹联,上联为"绵世泽莫如积德",下联为"振家声还是读书",横批为"齐治"。从这副碉楼楹联可以看出,主人注重绵世泽、积德、振家声、读书。楹联横批为"齐治"二字,疑为尊孔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是不是此意,以及为什么不用传统的四字横批,那就不得而知作者的本意了。

碉楼观察射击口

从古至今,帝王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传说貔貅除了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

都市新闻记者 贾华

编辑 陈茜茜

校对 郝梦

编审 廖波 周密

从碉楼楹联落款信息来看,碉楼的楼主和主修者应为当时的大户、武秀才--郭仪臣,竣工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据郭氏后人、现年83岁的郭氏长者郭祥芝介绍,当时修此楼主要是用于藏金银财宝和防范匪盗。而这副楹联的作者,系武秀才郭仪臣的族中兄弟、文秀才--郭希侨。有学者解读,文秀才兄弟为武秀才兄长题写"振家声还是读书",有文人瞧不起武夫的调侃意味。据了解,风字岩郭氏一脉,在耕读、文治、武功方面人才辈出,有仕宦名人,有治学之家。

山巅营盘兵家必争

老班寨村营盘组,因附近高山上有一座古营盘而得名。营盘山是当地最高的一座山,位于古代水东与水西分界的鸭池河水东岸数公里处。爬上山顶,颇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四周数公里外有什么动静,均看得清清楚楚。营盘山顶是一块平地,约有数百平方米,平地中心已被一座铁塔所占据。围绕山顶四周转一圈,发现四周都有石块砌筑而成的围墙,很多石块均为竖立堆砌,围墙局部已经垮塌。

营盘山上的古营盘遗址

据村支书张兴平介绍,在风字岩村内还有一个名叫营盘大坡的山顶,也有一个古营盘遗址,两个营盘相距数公里,遥相呼应。另有一个山头遗存多条战壕,有一个山坡上有许多显露出来的石棺材,显示当地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于这些营盘建于哪个时代?是否与固守水东防御水西有关?大量石棺材,是否说明在当地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争?这些都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另据记者考证,在鸭池河、猫跳河贵阳岸的清镇市新店镇、犁倭镇等地,以及修文县境内的谷堡镇、洒坪镇、六广镇等地,均留下多处明清古营盘,使鸭池河、猫跳河贵阳岸沿线形成相呼应的军事防守营盘群,尽显古代军事智慧。

望族遗迹散落山间

世居风字岩村、老班寨村的郭氏家族,在明清以来为当地名门望族,其家族留下来的遗迹很多。郭氏一脉在清镇留下的遗迹,除镇西卫古镇(今卫城)之外,还有留在风字岩村、老班寨村的祠堂、祖墓、阁楼、老物件等遗存。

郭氏家族遗留下来的太师椅

位于老班寨村内的祠堂边组,因郭氏族人于民国五年(1916年)创修郭氏祠堂而更名。经郭超凡长子郭中义等倡议,郭维垣后裔在郭家寨创修郭氏宗祠,人们便把郭家寨改称"祠堂边",这个地名一直延续至今。据郭氏族中长者郭祥芝介绍,至清代中叶,郭氏后裔繁衍到百户,郭家寨似小集市,每天可卖两案猪肉,人流量大,寨市繁荣。咸同年间,"长毛"起反,郭氏富户逃亡他乡避乱,直至反乱平息才得以回乡复业,可繁荣寨市一去不返。

郭氏先人遗留下来的麒麟(或貔貅)

郭氏宗祠原为木瓦结构建筑,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供奉郭氏先祖灵位,为郭氏重大议事场所。后祠堂建材被拆改作他用,仅留下一片地基和一口创修祠堂残碑。

此碑左上角已经残破,被胶水粘合起来,部分字迹已经风化不可认。只见碑首镌刻"永垂不朽"四字,其碑文为:创修郭氏宗祠及祭产序。祠堂者,敬宗者也。祭祀者,迢远者也……郭氏自明代维垣公从征入黔,因受酬公田土爰世于兹已十二世,历年三百有余。前清同治苗逆扰乱,合族逃亡,所存者十之一二。承平后,族人渐次来归,心伤先灵之祀……修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一间……

从碑文落款看,此碑立于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

郭氏宗祠碑文

在祠堂边组一个叫轿子山的山上,有一座郭家祖墓,是郭氏进入清镇县境的第二代郭镇靖夫妇之墓,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由其第五世孙、时任广东香山知县郭超凡重新修建之石墓坟。在风字岩村蜂子岩组后山上,也有一座石墓坟,为郭超凡之母墓,也为郭超凡做官后于道光年间重新修建。

郭氏望族在当地还留下多处高架房群楼,有的为四合院,有的为三合院,有的为排楼,可惜如今仅存郭超凡故居一栋相对完好,其余均破烂不堪。

郭氏家族遗留下来的四合院

只有老屋内留下的柱础、坛罐、太师椅、麒麟(或貔貅)等老物件,还有那些散落山间的祖墓、祠堂碑等,才能证明这些遗迹的珍贵。

抢救保护势在必行

据《郭氏族谱》记述,郭氏原籍山西忻州,其先祖郭斌以战功由百户升任副千户,明永乐十五年升任贵州平越卫(今贵州福泉)前所正千户,其子郭清袭职,又以功升平越卫指挥佥事。郭清子郭璘袭职,以功升卫指挥同知、加指挥使衔,世袭四代至郭维垣承袭平越卫指挥使职。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朝廷分置镇西卫(今清镇卫城)、敷勇卫(今修文)。镇西卫置于鸭池河渡口与威清卫(今清镇市)之间,有镇慑"水西"土司之意,郭维垣由平越卫指挥使奉调镇西卫任首任指挥使,郭氏家族遂如清镇。

关键词: 还是读书 新闻记者 不得而知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