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热资讯!赵匡胤陈桥兵变,揭秘“黄袍加身”真相

时间:2022-12-17 21:05:2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后,7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这就是周恭帝。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至此,赵匡胤已经赢得了后周政权的充分信任和依赖。

倘若看了宋史,大家都会觉得这事做的实在是体面,没有阴谋,没有流血,就类似于在上班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被别人把黄袍穿上了,就当了这个皇帝,是众望所归啊。但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聊一聊陈桥兵变的前因后果。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密报契丹南下攻周,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不辨真假,急忙派遣赵匡胤统率全军北上御敌入侵。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当晚到达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就要发生了。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和弟弟赵匡义在军队中散布舆论说:当今皇上年幼,不明世态人情,即便将士们拼死征战,回来也难以领功受赏。如果能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去打仗,情况就不一样了,立功的将士一定会有高官厚禄。。军队中本来就有很多赵匡胤的亲信,这么一煽动,绝大部分人都同意了。于是,赵普和赵匡义严令将领,严格管束军士,兵变后不得抢掠烧杀,要绝对保证"兴王易姓"的顺利进行。

反观东京城那边,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这天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沉沉睡去,到了第二天早上还未醒来。等他慢腾腾地爬起来,赵普和赵匡义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假意推辞责怪,赵普就率百官跪拜恳求,赵匡胤据说是不好拂逆众意,才勉强答应下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黄袍加身"事件。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这场兵变,没有血溅宫门,伏尸遍野,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很顺利的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关键词: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改朝换代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