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快播:此人和朱元璋同乡,李善长极力维护,为何朱元璋却“厌恶已久”?

时间:2022-12-14 14:52: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元璋作为创造了草根逆袭成功典范的放牛娃皇帝,虽然最终登基称帝,建立明朝,主要归功的还是个人素质的出类拔萃。但毫无疑问,其得以问鼎天下,各色能人志士的鼎立相助自然必不可少,如总揽后勤、堪称朱元璋之萧何的李善长;运筹帷幄、谋断天下的千古谋臣刘伯温;驰骋疆场、军功赫赫的大将徐达,都是协助朱元璋迈向皇帝之位过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元璋本人对此自然也是了然于胸,因此他在建功立业过程中对人才表现出了极其渴望的态度。不过可能由于幼时成长经历太过坎坷,朱元璋也险些命丧天灾人祸,因此朱元璋得以苟活于世,离不开幼时亲人、同乡的帮衬以及上不得台面的投机取巧。也正是因为他有过蝼蚁偷生般的成长经历,朱元璋自小便养成了狡猾的性格,也因此不可能真正做到如自小衣食无忧、贵族出身的李世民那样心胸开阔、海纳百川,而是骨子里始终存留着家人、同乡的浓厚情结,这表现他组建政府时任人唯亲,并且还将其直言不讳大白于人。

不过令人生疑的是:同乡情结如此深重的朱元璋,却对这位淮西老乡视若罔闻,任凭非同乡圈子里的刘伯温铁面无私地将其问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朱元璋骨子里兄弟、同乡情结较重,朝中半数高官皆为淮西人

众所周知,朱元璋少小家贫、苦难颇多。公元1344年,由于家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他的二嫂、三嫂、大姐、二姐、老爹、大哥、老娘先后去世,仅留下他和二哥朱重六。哥俩自此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以后,二哥为了谋个活路便入赘有钱人家里。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有此痛彻心扉的骨肉分离之经历,他骨子里便对亲情、乡情有着格外珍重的情愫。

为此,他登基称帝后,不顾平遥训导叶伯巨的忠言相告,重新启用了已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做王爷,并赋予了遇到紧急情况可接管当地军队入京勤王的极大权力。另外他还用心编纂了《皇明祖训》,事无巨细地告诫儿孙生存防危之道。当然最能体现朱元璋对儿孙重视的是他毫不留情对开国名将大开杀戒,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子孙后代万世君主地位稳固。如此不厌其烦、设身处地地为儿孙着想,可见其对亲情的重视。

朱元璋另一个比较珍重的感情便是同乡之情,小时候,其与唯一亲人二哥分别之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此时,是好心的邻居提醒他去于皇寺(后改名为皇觉寺)混口饭吃,如此命如蝼蚁的朱元璋才得以生存了下来。因此建国后,虽然朱元璋对权力看得很重,生怕有人分权抑或是影响子孙后代万世传承,但却对李善长的结党营私之举--组建淮西人圈子、打击异己持纵容态度。之所以睚眦必报、性格多疑的朱元璋对此充耳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他本人也是淮西人。

仔细梳理元末的地理知识便会发现:元末的淮西非常之大,包括了今天安徽省中部(庐州、安庆、寿州、濠州、和州)、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光州)、湖北东部(黄州等),这里面就含有朱元璋的故乡濠州。朱元璋的政府中,淮西人非常之多,名人就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朝中半数高官也皆为淮西人,因此用李善长的话来说:朱元璋得以建立明朝,都是淮西人的功劳。而朱元璋建国之初更是有在故乡濠州建都之念想,只不过刘伯温极力反对才作罢。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同乡情结非常之重,因此当后起之秀杨宪向朱元璋告发李善长的种种不是,意欲取而代之时,朱元璋便直言不讳地向他表露出了偏袒淮西人的意思:李善长虽没有相才,但跟随自己多年,且又是老乡。我既为君,善长当为相,而且用同乡用旧勋是传统。

二,此人和朱元璋同乡,李善长极力维护,朱元璋却"厌恶已久",允许非同乡的刘伯温处决这位淮西老乡

深谙朱元璋同乡情结的李善长在成为宰相之后,更是大张旗鼓地在朝中组建淮西人圈子,并且毫不掩饰、非常高调地宣示着他的这一举动--当着朝中众多官员的面,用家乡话跟他的淮西老乡聊天。倘若外人在场,他的家乡话说得也就越发地道、嗓门也就越大,李善长如此做法无非就是告知非淮西圈子里的官员:这个政府是他们淮西人的,他是淮西帮的头子。

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如此为淮西人"宣誓主权",以为淮西人在朝中地位牢不可破时,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李善长最得意的淮西人亲信之一、中书省秘书李彬欺压抢掠百姓,还公然杀人。闻知此事,非同乡的刘伯温迅速带人逮捕了李彬,然后以太子宫官员的身份见了太子朱标,请求处斩,朱标点头同意,刘伯温于是马上下达了斩杀令。

得知此消息的李善长火急火燎地赶到刘伯温住处,好话说了一箩筐,铁面无私的刘伯温不为所动。于是李善长摆起了宰相的官架子,严厉地质问刘伯温:"你要杀中书省的秘书,需要先经过皇上的裁决,你经过了吗?"没想到刘伯温回应道:"我已经派快马去请示了皇上,我相信皇上的意思与我一样。"果不其然,朱元璋很快批复了刘伯温的请求,并且还如此批示道:李彬横行不法的劣迹我早有耳闻,既然他不思悔改,留着也无用。李彬处斩的那天晚上,李善长召集淮西同乡开会,他一拳砸在桌子上,咬牙切齿对说道:"我要刘伯温血债血还。"

由此可见,纵然李彬为朱元璋立过军功,也是朱元璋不折不扣的淮西同乡,但对李彬的死却没有一丝怜悯、惋惜之情,甚至是厌恶已久,欲除之而后快,允许非同乡的刘伯温对其处斩,这又是为何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朱元璋同乡情结深厚源于有一颗感恩之心,而李彬并未让朱元璋有恩可感。

由前叙述可知:朱元璋幼年命如蝼蚁、险些丧命,是好心的左邻右舍之人对其帮扶,才让他渡过了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光。常言道:患难见真情,朱元璋越是艰苦,对这种真情的感触也就越深,也就越有感恩之心。因此当朱元璋称帝建国后、荣归故里,不仅对乡亲大加赏赐、免其赋税,而且还没有为难当时欺负他的地主刘德,原因便是刘德的哥哥曾经帮过他。得知刘德哥哥已不在人世,百般感慨的朱元璋于是将这份恩情转嫁给了刘德,不仅不为难他,而且还赏赐良田,真可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朱元璋懂得感恩之心从他对马皇后的态度也可见一斑。早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担任大将期间,因为功高遭忌,朱元璋被郭子兴关在了笼子里不给饭吃,是妻子马女士每天怀揣烧饼偷偷给他送饭,有一次还烫伤了胸部,才帮他渡过了这一段艰难时光。因此朱元璋对马女士感恩之情尤为深厚,建国后不仅毫无悬念封其为皇后,而且始终如一对其待以真情,无人可以替代。

如此再来看朱元璋当着外人的面,说出的"用同乡用旧勋是传统"这句话,出发点显然更多的是为任用李善长为相做辩护,而绝非仅是表露任人唯亲的心声。毕竟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其才堪比萧何,有了李善长为后勤的保驾护航,朱元璋从未为粮饷发过愁,这样一份于朱元璋于大明王朝的大功之人,朱元璋怎能不感动?

反观李彬,虽然在朱元璋成就帝王基业期间也立过军功,但相比群星璀璨的明初,显然微不足道,根本就没有触发朱元璋的感恩之弦。但就这么一位微不足道、功比纸薄的小人物,居然敢横行不法,显然朱元璋觉得很是不配,于是毫不犹豫将其处死。

2,杀鸡给猴看,对李善长结党营私、图谋权力之心进行敲打

朱元璋由于自幼成长经历很是坎坷,而且命如蝼蚁、险些丧命于元末乱世之中,此时,是亲人的相依为命和邻居的多方照顾,才使得命苦的朱元璋得以长大成人,最终成为了君临天下的皇帝。正是因为朱元璋如此蝼蚁偷生般的成长经历,才使得他的亲人、同乡情结深重,因此在明朝建国之初,他纵容了李善长的结党营私之举--组建了以他同乡淮西人为主的圈子。

即便如此,朱元璋对刘伯温处斩他的淮西人老乡--李彬,持极其赞同的态度,而且还指明了对其早生厌恶、急于斩立决之决绝心态。究其原因,是因为李彬太过渺小和无用,对朱元璋则毫无恩情、用处可言。而且此等无用之人居然还敢横行造次,朱元璋心生厌恶之心。同时考虑到李善长揽权之心日盛,已到了不得不警示之地步,于是朱元璋便借斩李彬一事对李善长结党营私、图谋权力之心进行敲打。

。虽然朱元璋故乡情结深厚,也在外人面前明白清楚地表露出了偏袒同乡、任人唯亲的心声,但这一切建立的基础是:淮西人的头子自始至终是他这个皇帝,外人不得分成。很显然情商颇高的李善长虽然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同乡情结浓厚,但却低估了朱元璋的这份心思。虽然名义上朱元璋是朝中淮西帮派的正帮主,李善长是副帮主,但权力欲望同样强烈的李善长却更想当这个帮派的老大,因此也才有了李善长在办公室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说着家乡话,高调地替淮西帮派宣示主权。

如此别有用心张扬手中权力,分明是有觊觎最高权力的不轨之心。洞察这一情况的朱元璋碍于李善长的劳苦功高,不好当面斥责点醒,于是在1368年农历三月去汴梁考察之前,特别对李善长和刘伯温委以重任:李善长负责管理百官,刘伯温负责监督百官,并且明确表示:希望在他回来之时,他们二人会让这个政府比现在更好。

如此安排其用意再明白不过:即是对李善长的结党营私、图谋权力之心予以打击。当刘伯温报送了处斩李彬之请求,朱元璋显然发觉了李善长飞扬跋扈的进行程度,也深刻意识到该是敲打的时候,于是毫不犹豫批准了将同乡人李彬处斩的请求,并且特别备注:其横行不法的劣迹他朱元璋早有耳闻,既然不思悔改,留着无用。这话难道不也是说给李善长听的吗?

3,李彬本身的无用。

熟知朱元璋处世风格的人深知:他对人才还是很渴望的。也即只要是有用之才,不论出身、不论对象,他都极力想"占为己有",并对其表现出很大的宽容之心。典型的例子便是张昶,这位元朝派来的户部尚书原本是用来劝服朱元璋投降的。但张昶一番精彩的说辞不仅没能让朱元璋气愤不已,反而让朱元璋刮目相看:张昶真乃一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强制将其留下为己所用,任命他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并且还时不时赏赐他许多金银珠宝。

张昶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但被朱元璋强行扣留无法离开,只好勉为其难地为其效命,为朱元璋的政府设计出了很多有用的制度,这为明朝之初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张昶最终还是为朱元璋斩首,但那毕竟也是张昶"身在江南、心怀塞北"的字条被发现之后,朱元璋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

反观李彬,如果不是他引得刘伯温和李善长交恶,估计史书上不会出现他的名字,可见其渺小、无用。从朱元璋对其批示意见来看,朱元璋显然也是对这种无用之人很是厌恶,而且这小子本来就"留着无用",居然还很不老实,因此恼羞成怒的朱元璋便对其毫不客气地下达了"斩立决"的命令。

结语

关键词: 结党营私 横行不法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