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百事通!甲午中日战争:晚清政府终于被打疼了!打醒了!

时间:2022-12-09 13:50: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十九世纪,日本与中国都面临被西方入侵的危险,双方也都各自进行了一番变法富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日本于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增强了自己的国力,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而中国则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是得晚清政府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但晚清政府并没有日本那样在国家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因此虽然建成了一阵规模庞大的北洋水师,配得却是一个十分腐败的官吏制度,使得其整体军事力量呈现出了一种外强中干的尴尬场面。

而这个时候,在欧美列强这方面,各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对于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是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的。

首先,美国希望日本能够成为其侵略东亚的助手;英国则希望日本能够去对抗俄国对于远东的势力扩张;德、法两国为了更好夺取更多的在华利益,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1872年,日本将侵略的首要目标对准了清政府的附属国琉球,两年后又以琉球为跳板大举进攻台湾,但此战日本作战并不顺利,最终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以清政府赔款五十万两白银,以及承认日本侵略台湾是义举来结束。

1876年,日本又将下一个的侵略目标对准了清政府的另一个附属国朝鲜,通过武力强迫朝鲜政府签署了《江华条约》。

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清政府和日本同时进军朝鲜,虽然清军成功地压制了日军,但依然还是同其签订了《济物浦条约》,使得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

1884年,朝鲜的开化党在日本的支持下发动了甲申政变,意图将中国势力悉数驱除出朝鲜境内。但旋即过后,就被袁世凯带领下的清军给压制了。日本同清政府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两国同时退兵,下次若出兵朝鲜需互相通知。

《济物浦条约》和《天津会议专条》无疑为了日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1890年,日本爆发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外征战的要求十分急切,而当时的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抛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他把日本本土视为"主权线",把中国和朝鲜视为他的"利益线"。为了更好地保卫"主权线",就必须先去保卫好"利益线",并以此为理由进行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事件,朝鲜军队不敌,不得已向清政府求援。随后,清廷便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率两千淮军,赴朝准备镇压起义军。

然而不久后,朝鲜政府军和起义军便达成了合谈。清军没有经过任何的战斗,起义便平息了。

而这个时候日本的伊藤内阁正在面临着被议会弹劾的危险,所以当他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就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竭力想要借此挑起战争。

同年的6月2日,伊藤内阁正式出兵朝鲜,6月9日,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领四百多名士兵,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理由进入朝鲜首都汉城,随后又进行多次增兵。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政府和日本两国撤兵,大鸟圭介虽然进行撤兵谈判,口头上也答应了两国共同撤兵的这一请求,但旋即过后他便于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进而使得达成的撤兵协议变成了废纸一张。此后,日本又不断增兵,截止至6月28日驻朝日军达到了八千多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这个关键时候,李鸿章将希望盲目地寄托在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上,因此从未向朝鲜增派军队,最终给日军以可乘之机。

1894年7月,日本发动战争的企图越来越昭然若揭,中国国内舆论也沸腾起来,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然而慈禧太后此时关心的却是战争会干扰到其六十大寿的举办,李鸿章则担心自己手中的淮军和北洋水师会因此而遭到损害,因此清廷一下子便被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争执不下,无法形成一股力量一致对外。到了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作出开战决定。

1894年7月23日凌晨,汉城王宫遭到了日本士兵的突袭,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两天后,日本单方面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同时也拉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接下来的威海卫保卫战是甲午战争中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日本海陆并进,成功登陆刘公岛,威海卫基本就此陷落,北洋舰队也跟着全军覆没,甲午海战也可以自此拉下帷幕。

甲午战败后所带来的《马关条约》是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不仅使得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遭到了严重破坏,更是各个阶级对于民族复兴的要求是如此的迫切,为此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在战争的开始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两场战斗便是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

首先,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所爆发的第一场大型陆战,其中驻守平壤的清军共15000余人左右;进攻平壤的日军则有16000多人。虽然朝鲜方面虽然被迫加入了日本阵营,但仍然会找机会给清军传递情报。然而,这些宝贵的情报并没有被清军充分地利用起来,更致命的是主帅叶志超因为胆怯选择临阵脱逃,最终导致平壤之战的失利,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甲午战争的局面。

而黄海海战而发生于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碰到了北洋水师护送四千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一场激烈的战斗由此爆发。

开战之初,中日两国舰队力量对比如下: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北洋水师拥有195门火炮、556架鱼雷发射管、舰队总排水量达到32100吨、总兵力约为2126人、舰队的平均航速达到了10.2节;而日本联合舰队拥有268门火炮、568架鱼雷发射管、舰队总排水量达到了40840吨、总兵力约为3916人,舰队平均航速达到了14.5节。

黄海海战刚开始后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长达七年未修,主炮起火,丁汝昌烧伤,但他依然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

黄海海战历时五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是世界近代海战史上所罕见的,

黄海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总共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这五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则有"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这五艘军舰遭到重创,死伤官兵六百多人。

黄海海战过后,北洋水师的损失虽然很巨大,但依旧具备着一战之力。可惜的是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海港内,使得接下来日本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此后,甲午战争便主要在辽东半岛上进行,比较经典的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这两场战役。

其中,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同年的10月24日,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两万八千多人,统领为宋庆。日军进攻部队足有三万人,统领为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宋庆虽然是统率,但很多人并不服从他的调度,而且平壤战役的失败,但士兵们精神气低迷。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就在这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25000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成功占领金州。第二天,又不废吹灰之力地占据了大连湾,随后便开始向旅顺进击。旅顺,在当时被西方称为亚瑟港、东方的直布罗陀,是当时远东首屈一指的大型军港。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第二天便成功攻占旅顺,随后还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在短短四天之内便屠杀了两万多名无辜百姓。

关键词: 黄海海战 北洋水师 北洋舰队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