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热点评!马超举报彭羕,并非是想立功,而是另有目的

时间:2022-12-08 11:49: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发生在荆襄之战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诸葛亮、彭羕和马超。原文如下:

廖化出班,哭拜于地曰:"关公父子遇害,实刘封、孟达之罪。乞诛此二贼。"玄德便欲遣人擒之。孔明谏曰:"不可。且宜缓图之,急则生变矣。可升此二人为郡守,分调开去,然后可擒。"玄德从之,遂遣使升刘封去守绵竹。原来彭羕与孟达甚厚,听知此事,急回家作书,遣心腹人驰报孟达。使者方出南门外,被马超巡视军捉获,解见马超。超审知此事,即往见彭羕。羕接入,置酒相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酒至数巡,超以言挑之曰:"昔汉中王待公甚厚,今何渐薄也?"羕因酒醉,恨骂曰:"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超又探曰:"某亦怀怨心久矣。"羕曰:"公起本部军,结连孟达为外合,某领川兵为内应,大事可图也。"超曰:"先生之言甚当。来日再议。"超辞了彭羕,即将人与书解见汉中王,细言其事。玄德大怒,即令擒彭羕下狱,拷问其情。羕在狱中,悔之无及。玄德问孔明曰:"彭羕有谋反之意,当何以治之?"孔明曰:"羕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于是玄德赐彭羕死于狱。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在荆州遇害后,廖化建议刘备尽早捉拿孟达和刘封。诸葛亮建议先将二人从上庸调出,然后分头进行抓捕。谁知这一消息被与孟达私交不错的彭羕的得知。彭羕派人给孟达送信,但却被马超手下抓获。为了了解事情真相,马超亲自前往彭羕府中。彭羕摆酒款待,酒后吐真相,煽动马超与自己一起谋反。此后,马超将此事报告刘备,刘备将彭羕下狱。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彭羕被刘备处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悔之无及",意为后悔都来不及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见于左丘明所撰《左传》中的"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小说中提到的彭羕煽动马超背叛刘备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彭羕传》载:"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与小说中的描述相比,历史上彭羕被杀的起因与孟达无关,而是因为自己过于狂妄引发诸葛亮的不满而被贬到江阳担任太守造成的。而马超与彭羕的这番谈话,也并非如小说所言是为了了解事情真相,而是发生在一次闲聊当中。从这番对话来看,彭羕与马超平日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彭羕才会在马超面前畅所欲言。

既然如此,马超为何又会告发彭羕呢?《三国志彭羕传》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这段记载的核心部分就是八个字:"羁旅归国,常怀危惧"。翻译过来的意思也是八个字:寄人篱下,提心吊胆。

众所周知,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前曾割据关中,威震天下。归顺刘备之后,马超又曾在成都城下耀武扬威,吓得刘璋立刻开城投降。刘备占据益州后,马超又被任命为平西将军一职,位高权重。但为何又会变得"常怀危惧"呢?

问题还要从马超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中有一个小故事,道出了问题的答案。据《典略》载:"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马超自恃功高,忽略了最基本的礼数,连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刘备心腹都看不下去,因此才有了关张二人怒不可遏的表态。连对待主公刘备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其他同僚呢?可以想象,马超在刘备集团中与同僚的关系肯定不会好。这样一来,也会直接影响马超在刘备集团的地位。

除此之外,马超不顾父亲马腾的生活,蓄意谋反,也令他的名声极差。同时,马超来到益州后,多次向刘备提出建议,要求打回关中,这也造成了刘备的猜忌,怀疑马超归顺自己的真实目的。既搞不好同僚关系,又不懂礼数,马超在刘备集团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因此,当听到彭羕的言论后,心里非常害怕,担心会牵连到自己,这才向刘备举报彭羕。看似忠心,实则急于撇清自己。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关键词: 悔之无及 三国演义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