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咸丰临终前想除掉慈禧,这种不靠谱的桥段?

时间:2022-12-08 06:49:3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咸丰皇帝预感到慈禧擅政,产生了处死她的想法。其实那仅仅是文学作品,历史中没有这样的桥段,放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咸丰也不可能这么做。恰恰相反,慈禧就是咸丰精心布置的,用于平衡朝局的一枚棋子。

咸丰十年,"庚申虏变"爆发后,咸丰帝一行逃往热河避难,美其名曰"木兰秋狝"。皇帝逃离京城,八国联军攻占背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写下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咸丰皇帝居然在承德避暑山庄热此不疲,听曲看戏吸大烟,迟迟不肯归京,把一摊烂事扔给恭亲王奕?。既然不肯回京,老天干脆对他说:那就别回来了!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中国的鬼节那一天,咸丰突然病危。

七月十六日,咸丰开始交代后事:"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载垣、端华等八人,就是史称的"顾命八大臣",亦称"赞襄政务八大臣"。

同时,咸丰又御赐两枚印章,一枚叫"御赏",交由皇后钮钴禄氏,一枚叫"同道堂",交给皇太子载淳(即同治帝)。遗令,"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慈禧)代掌,未来皇帝的诏书,必须加盖此二章方可生效。

交代完这些后事,七月十七日凌晨,咸丰咽气了。

有一个疑问,北京人民也阻止不了咸丰抽大烟,大臣们也没办法不让他看戏,他为何赖在热河不回家,宁可死在外面?

咸丰朝末年的朝政格局

咸丰其实是个苦逼皇帝,生不逢时。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遭受严重的外来文化侵袭,恰好落在了他所处的年代。在西方列强的枪炮面前,满清引以为豪的弓马骑射一文不值。这就是咸丰末年面临的最大问题:外患!

1.无解的外患问题,让咸丰成了野鸡

咸丰对八国联军的心情,用两个字可以表达,恨和怕。自咸丰四年起,西方列强不断制造事端,并以武力威胁,逼迫清王朝于咸丰八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咸丰九年,面对英国人的挑衅,英法联军罕见地被清军击败于大沽口。咸丰一时兴起,觉得该吐一口恶气了,他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对不起,与诸位签订《天津条约》全部作废!

结果,迎来咸丰十年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清军从大沽口败退到八里桥,又从八里桥败退到北京城。咸丰的胆气一天天丧失,在战与和的摇摆中一败涂地,只好跑到热河视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去了。

面对这种局面,历史上有两个人物是值得学习的,一位叫勾践,忍辱负重,悄悄谋图东山再起。第二位叫朱由检,拿出与山河同碎的勇气博到底。最怂的一种人就是咸丰这样,一边恨得牙痒,一边怕得尿裤子。他迟迟不肯回京,说白了就两个原因:

一是担心安全问题,八国联军还没有完全撤离北京;

二是面子问题,向最恨的侵略者"亲递国书",实在没有那个脸。

所以,咸丰不说回去,也不说不回去,就一个拖字。他甚至让密令山西巡抚英桂,做好行营接待工作,准备西逃。此时的咸丰,在列强的重压下,完全成了藏头不藏腚的野鸡,抱着眼不见心不烦的原则,能躲则躲。

2.纷乱的内政问题,让咸丰思绪纷乱

与外患纠缠在一起的,是三大内政隐忧问题。

太平天国问题

太平天国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一度让清王朝岌岌可危。咸丰末年,正是双方胶着之际,艰苦的拉锯战,让咸丰实在看不到头。

以咸丰朝之后的朝政格局来説,假如让慈禧和慈安颠倒一下,或者长寿的是慈安,短寿的是慈禧,慈安也一定会走向独裁!情节的表现方式会有差异,但历史走向不会变!晚清极度的专制独裁、社会几千年未遇的动荡、皇嗣不正常的更迭,这些因素必然催生强有力的后族诞生。

所以,不是慈禧造就历史,而是历史造就慈禧!人们恰恰看不到这一点,"跟着感情走",不自觉地附会,乃至将自己的愿望融进历史,看到了一个"恨她不死"的慈禧。

主张派与主和派问题

面对外来入侵和太平天国,朝中形成了两派势力,一派主张对洋人实行强硬手段,对太平天国以怀柔为主。另一派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内忧是心腹大患,洋人是癣疥之痛。

立场的分歧,发展到最后必然是派别的权力斗争。奕?、文祥、桂良与八大臣之间,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大派系。

恭亲王问题

两派中最敏感的就是奕?。当年道光皇帝为立储问题,在奕?和奕詝(咸丰)之间摇摆了多年,也在哥俩中间,筑起了一道坝。虽说最终的胜利者是奕詝,但他对奕?的忌惮,始终不能释怀。

这个结果,深深影响了咸丰对身后政治格局的安排。

咸丰皇帝的临终布局

咸丰逃往热河时,将奕?留在了北京,负责与八国联军谈判,随行的就是载垣等八大臣。谈判达成后,奕?、文祥、曾格林沁等人,请求到热河面圣被拒,请圣驾回銮又被拒。皇帝和北京之间,除了公文宣示存在感,仿佛抓不住的空气。

当咸丰龙体不爽的非官方消息传到京城,奕?一派,对八大臣的恨,简直要起烟。事实上,正是八大臣不断唆使咸丰驻留热河,排斥奕?等人。这就是咸丰,对身后政治格局安排的第一个决定。

1.以八大臣赞襄政务,排斥奕?

咸丰启用八大臣,就是一次极不成熟的政治思虑结果。或许咸丰没料到抽烟能把自己抽崩了,所以来不及细思量。肃顺等人居然在短短一年时间,利用与咸丰的亲近机会,陡然获得无与伦比的信任。

从八大臣短短两个月就覆灭的拙劣表现看,他们确实不配承担顾命大臣的责任。

2.以两宫垂帘,掣肘辅政八大臣

政治需要平衡,咸丰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最理想的方式,是朝中的两派势力相互监督,相互掣肘。可惜咸丰对奕?不信任,被排除在政治一极之外,那就得再塑造一极。

咸丰选择了两个女人。这个选择既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也有主动的成分。

迫不得已的地方在于,未来的小皇帝载淳太年幼,只有五周岁,坐龙椅都费劲,没法与大臣们沟通交流。皇权也不能授予外朝大臣,由不离皇帝左右的母亲保驾护航,恐怕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列代王朝都是如此,但凡皇帝年幼,要么太后垂帘,要么太皇太后垂帘,绝不可能直接把皇帝玉玺交给臣子。唯一例外的是西汉末年,给了王莽。

主动的地方在于,两宫女人不简单。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自不用说,就连钮钴禄氏慈安太后,都是被历史低估的政治家。

3.两宫各持一印,相互掣肘

历史上由外戚干政带来的政局动荡太多,所以,咸丰又担心出现这个局面,他处心积虑地安排了两宫共同辅政的独特格局。钮钴禄氏是皇太后,可皇帝不是她生的,叶赫那拉氏虽不是皇太后,却是皇帝的生母。二人各执一印,谁也不能独断专行。

如此形成稳定三角结构,咸丰满意地走了。

关键词: 八国联军 太平天国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