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杨广能折腾,朱棣也能折腾,为何却有穷兵黩武与雄才大略之别?

时间:2022-12-07 16:44:3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说起隋朝与明朝,这两个朝代虽说不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同一个时期,但是却有着很大的相似度。


(相关资料图)

当然,这里咱们不说隋朝和明朝都是大一统政权,而是说隋朝与明朝的皇帝。

就拿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来说,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在其励精图治之下,造就了"开皇之治"盛世之景?

再说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同样是开国皇帝,其同样通过励精图治造就了"洪武之治"盛世之景。

继而到了第二世,隋炀帝杨广因为有了父亲隋文帝的积累,家底雄厚,那叫一个折腾呀,各种巡游、迁都洛阳、三征高句丽,修建隋朝大运河等等。

再说明成祖朱棣,虽说他前面还有个建文帝朱允炆,但是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就开始了,所以也可以把朱棣看成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而论折腾程度,明成祖朱棣与隋炀帝相比,也是丝毫不落下风,登基不久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北京故宫,为迁都做准备。

继而又是编修《永乐大典》、斥巨资修建宝船,派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收复安南等等。

可两人的最后结局却截然不同,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也获得了一个"穷兵黩武"的说法,明成祖朱棣却造就了"永乐盛世",获得了雄才大略的至高评价。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朱棣的背后有太子朱高炽兜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隋朝的隋炀帝杨广执政时期,他所有的政治策略基本都是出自他一个人之手。

但是明成祖朱棣不一样,在朱棣的背后,其实还存在着一个相当给力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

而且张廷玉所编修的《明史》更是给了朱高炽一个可与汉文帝、汉景帝比肩的高度评价。

试问,如果不是加上了朱高炽代朱棣监国时期的政绩,以朱高炽那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西去的事实,他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吗?

显然不可能。

所以,朱棣每次那看似大手笔的消耗,其实都有着推崇"仁政"的朱高炽在兜底。

也就等同于有朱高炽在后方精打细算,安抚百姓,继而合理安排财政,合理发布政策,合理调配人力,保证明朝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等等。

当然,光有朱高炽一个人想要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并不容易。

毕竟战争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烧钱机器,远不是后方有人代为监国就可以让国库里面的钱花不完。最终还是得靠百姓的赋税来买单不是吗?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明初开始,明太祖就在大臣的提议下以"卫所制"为基础,推行了一种名为"军屯"的屯田制度。

说白了也就是给军户的那些家属啥的发放土地,然后让其在那片土地上进行耕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

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钱",无疑便是明永乐年间四处打仗却没有造成大面积动乱的真实表现。

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朝其实就等同于实现了军事与民生的分离,也就是所谓的"双轨并行",继而军事上继续征伐,民生上则是休养生息,将原本互相矛盾的两个问题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从而使得明成祖朱棣纵然也折腾,但是对于民力的损耗其实并不算大,继而还有太子朱高炽监国,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转,造就永乐盛世,成就雄才大略之名自然不再是问题。

明朝的军事与民生实现了分离

隋朝不就是这样吗,最后百姓实在受不了剥削和压迫,穷困潦倒,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饥民、难民,故而才爆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

但明朝还真不一样,朱棣多次御驾亲征的消耗来源,主要并非来自于民间,而是来自于军队自身。

这就要从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初期所推行的"卫所制"军事制度开始说起了。

在卫所制军事制度的影响下,明初的军队兵力来源其实并不是招募而来,而是"世袭",也就是类似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那种。

从而让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这些军人也就是明朝所谓的"军户"。

但明初时期光有军户不行呀,其不想隋朝初期那样直接就是大一统了,明初依旧有大部分的土地处于元朝残余势力的手中,开国时期也只是推翻了元朝政权,仅此而已。

而百姓又急需休养生息,压根就不愿意打仗。

很显然,在明初时期,如果想要继续征伐元朝残余势力,稳固明朝封建统治地位的话,怎么解决粮食的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明成祖朱棣 雄才大略 明太祖朱元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