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于谦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钢铁直男,论风格高尚有谁比他高?

时间:2022-12-01 06:34:5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的故事比较特别,要从公元1404年的一个故事谈起。公元1404年,成祖永乐二年,一位善于相面的高僧,遇到了一个清秀的男孩子,他感叹到:"我从未见过如此清秀的男孩子,他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甚至能成为挽救国家危亡之人。"

这样的"彩虹屁",一般人都会觉得是在瞎扯,在那个封建时代无论对于那个年幼的男孩,还是那个高僧,如此定论都是言之过凿。因为那时朱棣才刚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两年,而他在位的22年里,可谓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管理下,国家繁荣,国土辽阔,四方臣服,前来朝贡的国家多达三十几国。

再来聊聊那个年幼的男孩,他只是杭州府一个小县城的普通人家的孩子。虽说他机灵勤奋,知儒学、善写文、懂大义,还只是邻里之间称呼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且,他也没有躲不过所有普通书生必过的科举考试。这样说来,高僧所说的这个孩子未来要去拯救国家,大家也只能当作笑谈。

不过,历史总是有波澜的,高僧所说的那一天终究是到来了。公元1449年,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印记。奸臣叛国,皇帝下马,国家无君,朝堂混乱,群龙无首,国运不济,人心惶惶。

这时候就轮到那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于谦,上场了。此时的于谦早已不是当年西湖畔那个清秀的小男孩了。在他的求学路上,他经历了两次科举失利,23岁上榜走入仕途,先后担任多地高官。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国,在职期间,体恤百姓,整治灾害。为了保一方平安,他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曾两次登上太行山。

工作的地方离家远,父母在世时无法在二老面前尽孝,重病时也无法在跟前尽孝,孩子成长时不在身旁,妻子离世他也没有见上最后一面。最后能陪他度过余生的也只有他的孩子。

此时的他已是年入半百,饱经沧桑。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时,他凛然说到:说要南迁的人,都要受斩刑。国家危在旦夕,百官却在担心自己日后的命运,私下里作着逃亡的打算。只有他,在此危境,即使是一介书生,却愤然站出为国操劳。兵临城下,最难防守的就是德胜门了。他毅然决然用那只执笔之手拿起了武器,以视死如归的决心做了最后的安排。他拼尽全力,赤胆忠心,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里取得了胜利。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这一战虽取得了胜利,却也为自己设下了一个死局。

后世的许多评论中,都称于谦空有满腹诗书和真性情,但情商不高。因为"以策语伤时"而在殿试中名落孙山;因为不肯行贿而开罪位高权重的王振;因为极力反对南迁而开罪徐珵。这些都只是小事,因为最终把他逼上绝路的,还是归罪于他得罪了那位被俘虏的皇帝。面临国家和皇帝之间的选择,他毅然决然喊出:"百姓为重,国家为重,君为轻"。

公元1457年,一些大臣拥护英宗复辟,于谦被奸人所诬,享年只有60岁。于谦为人,确实是现在所谓的"钢铁直男",但这样的人我们不能称为情商低。情商低是明知不能为而为之,而他懂得他所求的是什么,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比起书上所学的忠君,他更愿意选择爱护百姓,守卫国家。比起阿谀奉承,他更愿意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杭州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于谦,抱着爱国之心,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的他,一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

年幼时的他--清秀且机灵,成年时的他--睿智且懂大义。就这样的一个奇男子,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时间倒回那年与高僧会面之际,于谦就是唤醒万物的那缕春风吧。

关键词: 毅然决然 兵临城下 光明磊落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