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曾国藩:我一生,就是三个字

时间:2022-11-29 16:40:2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你点的每个,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立业、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二人之一。是古往今来不少人学习的楷模。


(资料图片)

他在同治元年给季沅两弟写家书,劝其二人效法自己,谨记"廉、谦、劳",这一为官之道,做人之本。而这三个字也是曾国藩一生的真实写照。

1、廉

清末官场,乌七八糟。要说做得到一个廉字的,怕是没有几个。

曾国藩初入官场的时候,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曾经公开说过:不怕死,不爱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京师当官的时候,他每个月寄一二百两银子回家,等他成为湘军的统帅,每月经手十几万两银子的时候,每次反而只寄几十两银子回家。

原因是当时在江西驻扎,江西贫弱,大多数官员没有足够的薪水,曾国藩削减开支用度,以身作则,除了父叔之外的亲族 ,都不再寄送银子。于是,每月寄回家的银子反而从一二百两降到了几十两。

他不仅自己廉洁,也约束自己的家人廉洁。他的四弟在衡阳以他的名义大置田产,他休书一封,直斥其过,丝毫不留情面,而且自此之后,家族日常开销用度、婚丧嫁娶的活也不再让老四经手。

曾国藩家里修祖宅,他反复强调不要奢侈浪费,一切从简。今天到曾国藩故居去看,就会发现它和曾国藩的名声完全不符,除了书房像模像样,门墙装饰连乡里的一个土财主也不如。

曾国藩在任的时候,难免收到别人的礼物,在官场上混,若是不收礼不送礼,那就成了大家眼里的异类,日后做事也就步步维艰。所以曾国藩想了一个折衷的法子。

咸丰年间名将鲍超亲自到安庆给曾国藩贺寿,一次带来了十六包礼物,从名贵字画到珍宝古玩,应有尽有,曾国藩挑来挑去,就收下了一顶小帽,其余全部送还,鲍超无奈,只得把这十六包东西又拿了回去。

曾国藩在去世之前,嘱咐自己儿子,葬礼不要收礼。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亲自带着两千两白银南下奔丧,也被曾纪泽拒绝。曾国藩这场葬礼前前后后花了一万两银子,刚好花光了曾国藩平生的积蓄,可以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

曾国藩一生经手的银子不下数百万,但是他却没有一分公款装入腰包的记录,曾国藩位极人臣,却始终保持清廉,这份修养和定力着实难能可贵。

一个清廉的人,可能不会太富有,但是却也不必天天提心吊胆。

该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给也不要,在信仰崩溃的年代里,每个人都需要呼唤心中的"廉",不仅是当官的要遵守的廉洁,也是我们普通人应该遵守的分寸和规矩,无论世界如何混乱,你我始终都不能越界。

2、谦

左宗棠西征前,曾国藩和幕僚讨论起左宗棠来,曾国藩推心置腹地说:"西北边疆的事情,除了左宗棠没有谁能够胜任,不要说我,就算胡林翼再生,也同样替代不了他。你说除他朝内没有第二人,我说他是天下第一。"

这是曾国藩固有的谦虚。眼里有别人,待人不傲慢,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周易》里讲,"谦,德之柄也。"一个人德行越来越高,心量越来越大。对身边的事和人,都保持一份谦逊和礼让。

谦,还是包容,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多一点包容是情感的润滑剂,1864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由于疏忽,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这一点,极力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此后两人断交,但左宗棠征战东南、西北需要粮饷、军械,作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曾国藩不计前嫌,倾力支持。

曾国藩生前,左宗棠没少骂他,但曾去世后,左却一改以往。在西北军营中,左宗棠问幕宾:"人家都说曾左,不谈左曾,何也?"(为什么把曾国藩放在我前面)

一青年一语道破:"因为曾国藩心目中有左宗棠,而左宗棠心目中从来没有曾国藩,只此一点,即知天下人何以言曾左而非左曾矣!"

因为他心里有你,但是你心里却没有他。所以,天下人把他放在你前面。

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你只要一点一点去做,一步步去走,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并表示歉意,谢谢!

谦逊与傲慢,高下立判。

3、劳

劳就是勤劳。对一件事坚持不懈去做,总有结果。

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谈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为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曾国藩少年时候,目标远大,立志要做圣人,大部分人都曾经在年少时树立远大的志向,但是行动却难以跟上。

曾国藩立志之后开始给自己订立规矩,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每天做"日课"。所谓日课,其实就是检省自己的日记。

曾国藩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一举一动,然后每天用工整的楷书记录下来,看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然后反省改正。

而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基本的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直到逝世前四天的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他还在日记里这样反省自己: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郝!

日记自省这件事,他坚持了一辈子。当真是"几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磨练的笨功夫,让曾国藩做事也越来越有恒心。

而学习这件事,曾国藩也同样坚持了一生。公务繁忙也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哪怕是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终身以为常。"

每天的反思让他越来越接近圣人的标准,每天的学习让他年过五旬,思维依然没有固化,依然处于不断的进步中。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关键词: 前前后后 奢侈浪费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