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每日速看!两国交兵为何不斩来使,斩了会怎样?清朝试了,后果很严重的!

时间:2022-11-23 06:39: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自古算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交战双方都不会轻易破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那如果斩了,会怎样?后果当然很严重!

3000年前的周朝,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完善的国家,它对"礼"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当然也包括打仗。在他们看来,打仗打的就是规矩。比如"齐人三鼓",齐人敲了三次鼓,但是因为鲁人不动,齐人也不好进攻。显然,这就是一种规矩。还有宋襄公在和楚国作战时,一定要等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再和他们打。这也战争礼仪的表现。

纵观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战争,任何交战方都会默默遵守这个规矩,即使并没有人明文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毕竟使者往往手无寸铁,他只是来传递信息,若是杀掉这样的人,是会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大家当然不屑做这样的事情。

然而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若是真的杀掉了来使,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清朝也曾干了一件"两国交兵,偏斩来使"的事,结果震惊了全世界。1860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清政府无奈,与其进行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通州谈判时,英方派除了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奇葩的是,清政府满口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却在"礼节"问题,即巴夏礼面见皇帝"跪还是不跪"这一点上上寸步不让。

清朝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表示:"这是中国,按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却毫不在乎:"我又不是中国的臣"。双方争辩许久,相持不下。在恒上报了朝廷,没多久清廷给了回复:"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满清的"磕头外交"再显神威,谈判自然破裂,巴夏礼就是不跪,扬长而去。清政府感觉很没面子,下令让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扣押使团是谁的主意?有说僧格林沁擅作主张的,有说载恒下令的。其实早在9月14日,咸丰就已下旨,要求将巴夏礼等人"羁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回"。扣为人质的旨意再明显不过。

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中的文化内蕴和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外化仁德,锻造正义之师;彰显节义,陶冶军人情操;明确尊卑,严格军纪制度。

关键词: 两国交兵 不斩来使 英法联军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