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播报:晚清的中国军队真的很垃圾吗?其实,大家对这支军队都有一个误解

时间:2022-11-21 18:32:5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晚清,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晚清时期,自此,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更使得清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资料图】

那么,若晚清时期的清朝统治正在一步步瓦解,晚清时期的大清军队,是不是也在一步步走向没落呢?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过一档节目,当时,身为老舍儿子的舒乙,回忆起自己祖父生前的故事,描述了祖父身为满族军人,在外军入侵时守卫北京的悲壮场景。

据他所描述:"当时的清军,大多数都使用的冷兵器,例如:弓箭,长矛等等。而他的祖父使用的武器稍微好一些,用的是"抬枪"。这是种火药武器,但是,相对于外国列强所使用的武器,他的算是很落后的一种。射击速度非常慢,而且,需要两个人进行操作。

这种武器,需要将备好的火药倒入枪口,所以,每次倒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火药洒出来。时间长了,抬枪附近到处都是洒落的火药粉,有一次,意外飞来的流弹,恰巧把抬枪周围的火药引燃,而他的祖父也因此被火药烧伤。

面对着拥有着坚船利炮,现代洋枪的外国联军,清军们并没有十分畏惧,作战也是十分的勇敢。虽然,他们拥有着一腔热血,但是,面对着武器装备的差距,胆量再大也是无济于事,最终,难以报效祖国。"

从这点上,舒乙说到的历史,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这对中国的前途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实际上,不只是舒乙,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把清王朝对外战争的失败,最终,归结在武器方面的不足。

但是,后来的舒乙却说:他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有一次,舒乙在美国的一个兵工厂博物馆看到了一挺年代久远的机关枪,而且,上面写着文字。表达的意思则是:这挺机关枪是当时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在清军手里缴获的武器,而且,不止这一个,据统计,大概有上百挺类似的机关枪。

当时,舒乙看到后很是惊讶,心里想着:清军当时不都是用的冷兵器吗?怎么这挺机关枪是在清军手里缴获的,而且,还不止这一挺,这个是怎么回事?在这个疑问下,舒乙去查阅了很多关于这方面战争记述的西方资料,最终发现了真相,原来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并不是历史事实。

类似于当时的曾国藩军队,已经不存在使用冷兵器的现象,其实,他们都使用着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枪炮。因为,当时的曾国藩已经发现自己的兵力比较弱势,而且,都是临时招募而来的,多数没有战斗经验,所以,肉搏战是无法战胜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的。

并且,李鸿章当时所雇佣的洋枪队,在战役中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大的启发。于是,他便筹集了一笔资金,开始购买国外先进的枪炮,彻底扔掉了冷兵器。

之后,在对平定太平天国的这些战役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深刻的了解到先进武器给他们带来的巨大优势,于是,他们一致达成了共识:只要世界上一出现先进的枪炮,他们就会抢着购买一批入手。

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他所率领的清军都是装备着先进枪炮的军队。当时的回民骑兵也是十分凶悍,战斗力极强,当初,红军西路军就是被他们击垮的。但是,左宗棠率领的军队却装备精良,不像红军那样缺弹少粮,轻轻松松就一路打了过去。

很快,左宗棠就消灭了回民骑兵,平定了当地的叛乱。而且,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军官曾给当地的叛乱发配了上万条步枪以做支援,但是,这支军队依旧被左宗棠的火炮和机关枪轻松压制使其无法与之相抗,所以,英国军官认为:左宗棠当时的武器装备程度是高于英军的。

当然,在对外战争中,这支大清军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1883年的时候,爆发了中法战争,法军面对的就是当时冯子材所率领的精英。这支精英部队的武器精良,火力很猛,最终,导致法国军队溃不成军,一度后退。

故事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对历史事实感到惊讶:这和我们平常所认知的历史实在有所不同。之后,就是因为使用洋武器接二连三的在战场上获得胜利,最终,清政府才开始大肆购买国外先进武器,并不断进行模仿制造,后来,便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其实,在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朝的军队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装备着先进的枪炮,并不逊色于西方列强,而且,其建造的战舰在当时的亚洲也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

于是,大清朝只能认输求和,和日本的相关人员签订受尽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陷了。在这场战争中,如果,真的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对抗,被打输了倒还算正常,但最憋屈的是:他们使用的武器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呀!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时期,虽然大清朝如此一个庞大的国家,但却不是上下齐心,而是各自维护着自己的小利益... ...这样的话,不管他们武器装备再怎么先进,最后,也会被土崩瓦解的。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历史教训,不断完善自身。

参考资料:

【《军事网之清朝军事力量分析》、《论清朝军队的近代化历程》《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在日本曾发生了这样一个大事件,那就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期,大清的军舰开到日本长崎,清军士兵上岸和日本人发生了冲突,在岸上打起来了,相互都有人伤亡。之后,北洋水师到船上将炮口对准长崎,日本人直接懵了。

北洋水师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装备有德国克虏伯305毫米后膛炮4门,克虏伯150毫米后膛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炮4门、37毫米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 8门、57毫米、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再加上,主炮总炮数22门... ...

这就是当年亚洲第一的海军。

既然,历史事实表明,清军在武器装备上已经比较先进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在认知中一直以为当时的清军武器装备很是落后呢?

造成这样的认知,其实是因为,当时的洋务派大臣们为了可以向朝廷要到更多的钱来供养自己的军队,他们在上奏时,故意夸大西方列强武器的先进优越程度,但却丝毫不会提到自己的军事实力到底是个什么程度。

靠先进武器在战场上赢得胜利,也不能太明显的对外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所以,每次上奏时他们都会把战场形势描述成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故意隐瞒作战中的实际情况。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就会显示,中国的记载和国外资料记载有着很大的差别。

可以说,中国史料记载的当时清军的装备情况,确实给国人带来了很大的误解。

所以,舒乙先生所说的"祖父所使用的抬枪,也是在那个年代都已经不再使用的武器了,没有人会用这样落后的武器战场上白白送命"。这些故事,只是舒乙作为一名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也许,这个时候大家会想:

既然,当时的清军武器装备方面已经很好了,那么,为什么还会在之后战争中败的如此之彻底,那么的不堪一击呢?

其实,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其根本,还是在于制度与个人行为。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实力,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它的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也不一定会大大加强。

历史上,曾经忠于清王朝的王爷僧格林心,他带领着自己的骑兵,并且,运用蒙古战神成吉思汗留下的传统战术,就轻松击垮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军。所以,如今面对着接近上万人的英法联军,他是非常有信心的,决定用自己的蒙古骑兵再次将他们击垮。

按照他的想法:英法联军的步枪、火炮射程是有着一定距离的,而且,换弹速度也没有那么快,所以,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他的蒙古骑兵便能迅速冲入敌方阵营,杀个他们片甲不留。但是,事实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在他下令发起冲锋估算射程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英法联军在他所预估射程的两倍距离,就已经发起了射击。而且,对方换弹的速度也和他预料的不一样,非常之迅速。所以,他的蒙古骑兵还没有冲到对方面前,就已经被打的四分五散,纷纷落马了。这次战争清军大败,损失惨重,而英法联军伤亡仅仅几十人。

从此以后,清军也不再使用"骑兵冲锋"这样的战术,僧格林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使用"骑兵冲锋"战术的将领。

战争失败后,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杀抢掠,历史上著名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就由此发生。在位的咸丰皇帝落荒而逃,最终病死,不久慈禧太后开始掌管政权。对于此事,大臣们纷纷把责任推到了僧格林心身上,于是,僧格林心被夺去了一切称号,只保留个钦差大臣的职位。

自此,一代战将僧格林心不再风光,受到了朝廷的冷落。后来,他更是在一次被迫执行的命令中战死沙场。

其实,从客观上来讲,这一切责任并不能全部推到僧格林心身上,英法联军步步逼近,如果试都不试一下,那么,又怎么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战胜对方呢?难道就直接投降完事吗?实际上,在这场战争僧格林心的唯一选择就是:胜败如何,全看天意,别无他法。

作为大臣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对比较机智一些,他们不会毫无手段的冲锋。他们会尽力去避免战争带给军队人数的锐减,不断地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用猛烈的火力去打败敌人。自然,这也是他们能够在朝廷中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最根本原因。

于是,他们就与清王朝的皇室有着利益关系:

关键词: 武器装备 英法联军 蒙古骑兵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