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时间:2022-11-14 16:49: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国都,一个国家的象征,与国家生死存亡有着密切关系,一旦一个国家的国都陷落,也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灭亡。所以选择定都之城尤为重要。明朝朱元璋称帝,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定都南京,明朝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1391年,朱元璋长子朱标受命巡视陕西,目的则是考察陕西是不是适合作为大明朝的国都,然而南京作为明朝国都才20多年时间,为何他派长子朱标巡视陕西是不是适合作为国都之地?其中又有什么隐情?

朱标受命巡视陕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元璋剧照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三:"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

根据《明史》记载,朱标巡视陕西回朝,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并且上书经略建都之事,可见朱元璋想要迁都之事千真万确。

朱元璋原本的想法是在应天(现南京)、开封作为明朝南都城与北都城,临濠作为中间都城,然而御史胡子祺上书建议,天下可以定都的四个地点,河东(山西西南部)、汴梁、洛阳以及关中(陕西中部),分析四地利弊得失,最终建议在关中建都。

南京明城墙

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明史》中胡子祺对于关中描述

朱元璋采取了胡子祺建议,派朱标去巡视陕西,考察风俗民情,但最主要还是考察陕西可以定都之地,可见朱元璋迁都北方之迫切心里。

关中雄山

明朝定都南京的危机性以及定都北方的优势

应天,在朱元璋心里有着特殊的含义,如若不是此地,朱元璋可能走不到皇帝的位置。南京靠海临水,沿长江逆流而上深入内地,水路交通发达,不论是运兵还是运粮,都非常便利。如果朱元璋单纯统一南方的话,南京绝对是朱元璋首选建都之地,然而朱元璋的"买卖"做大了,把北京也收入了囊中,并且把蒙古军赶回到内蒙古大草原上。

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

翻开中国地图,南京地理位置也极佳,但是并不意味着战略位置极佳,因为南京无险可守。无论是太行山、秦岭,亦或是武夷山、南岭,与南京相去甚远,一旦兵临城下,就只有南京城墙这一道屏障,毕竟长江中下游平原无险可守、一马平川。南京虽有长江天堑,但敌军一旦绕过南京江防,在其他地方顺利过江,再沿着南京唯一的陆路攻城,此刻南京的三面环江,立刻成为了壁垒,作为首都的南京,无路可退,只能被人瓮中捉鳖。后来朱棣的靖难之役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朱棣大军南下到达扬州之时,南京已经暴露在朱棣大军面前,根本无任何天险作为屏障,也因此建文帝部下无法拖住朱棣大军,等到援军到来。

正如事实证明,如果是蒙古铁蹄翻越过太行山、秦岭,直击南京城,那么朱元璋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

南京天险长江

同时,南京地处整个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对于整个全国局势把控不稳,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西北与东北地区,也不利于北方发展。自古以来,南京建都的均为分裂的短命王朝,而且按照古代传统观念,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得天下者也无不中原建都,因此在传统上应该建都北方,而南京无法满足此条件。随着南方的发展,南京虽可以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但明初重点还是明朝与蒙古军的军事斗争,如果边疆一直处在威胁之中,那么明朝以后何谈安稳?

蒙古军队

明初,政治与经济双重因素考量下,导致建都决策的困难性,无论是朱标还是朱元璋,深知北方建都的优势,但因明初局势不稳,只限于有迁都想法。随着明朝国力恢复,建都问题也被解决。天子守国门,也许是明朝最明智的选择,也许也是历史发展趋势使然。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参考文献:

《明史》--张廷玉

《明朝建都问题探论》--雷震

迁都北方的优势呢?迁都北方的话,许多城池可以考虑,比方说汉唐都城长安,悠久的历史底蕴,可谓不二之选,同时北方建都,也能遏制蒙古军的发展与南下,确保明朝的安全。朱元璋北伐元朝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一口号把其讨伐行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把此次北伐上升到民族之间的斗争,因此,朱元璋迁都北方的话,也能更好印证"恢复中华,立纲陈纪"的口号。

从南宋以来,北方汉族人被迫在南方建都,人们心中一直有颗收复北方失地之心,岳飞如此,文天祥亦如此,只有在北方建都才能算真正的"恢复中华",也能更得汉族人心。

朱元璋为何未迁都北方

朱标考察陕西以后,如果按照朱元璋想法,应该开始着手迁都之事宜。

比还,献陕西地图,随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三

朱元璋放弃迁都北方的想法,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朱标因巡视陕西期间水土不服,导致最终感染风寒而死,老年丧子的朱元璋悲痛欲绝,把迁都事宜无限搁置了。

朱元璋画像

上述说法只是朱元璋放弃迁都原因之一,但最主要还是明初财政紧缺。朱元璋农民出身,当皇帝后也非常为农民着想,不愿意劳民伤财。如果要想迁都北方,无论是任何城市都要修建皇宫,有人可能会问北京可以充分利用元朝皇宫啊!当朱元璋的明军攻下北京以后就把北京的元朝皇宫销毁了,因此迁都北京的话也必须修建皇宫。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几十年的战乱已经把中原地区破坏的满目疮痍,而且战乱中死亡的人数巨大,很多原本繁荣之地,现如今荒无人烟。明初的重点是恢复生产,调动百姓积极性,而且把荒废之地重新利用起来,将人口多、地少之处之人迁往荒废之地振兴该地区。

修建皇宫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在百废待兴之时,调集数十万工匠、劳工修建皇宫不现实,而且朝廷税收是量出为入,根据上一年的支出与花销来确定今年的税收额度,国库结余不多,那么修建皇宫费用有何支出呢?只有大幅增加税收,然而税收增加不仅不利于恢复生产,更不利于明朝稳定,说白了此时修建大规模的皇宫是要撼动明朝根基之事。

明朝皇宫

迁都北方不仅考虑修建皇宫问题,还要考虑粮食问题。明初,南方已经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地,占全国粮食产量比例高达百分之70以上,同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南方经济也远超北方。产粮之地在南方,在没有火车的年代,运输粮食主要靠马拉人抬,运输粮食的成本高于所运粮食的价值,因此陆路运粮不现实。如果利用水运呢?隋唐事情的大运河已多年失修,必须要重新疏浚才能使用,然而疏浚大运河需要数以万计的劳工,对于明初形式来说不现实。明朝造船技术发达,但是海上运输粮食也十去九不还的状态,危险系数太高,得不偿失。

古代海上运输

最后一点,朱元璋在南方居住多年,已习惯南方鱼米之乡的温暖天气,本就上了岁数的他,不愿意转至寒风凌冽的北方也是情有可原的。

朱棣继承朱元璋意志,迁都北京

明朝两个最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与朱棣,父亲未完成的心愿最终由儿子完成。朱元璋多年的治理,明朝也走上了正规,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库充裕,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明朝定都南京导致其最大隐患无法解决,终于在朱棣登基六年之后出现,蒙古军斩杀明使,击败明朝大将丘福的北征军,北方边境危机升级。

朱棣雕像

朱棣被蒙古军骚扰的不堪忍受,一方面亲自帅军北伐,一方面着手准备迁都事宜。对于朱棣来说,北京,他已经熟悉此地的生活,无论是北京的民俗还是美食、天气,甚至是北京的空气都让朱棣感觉熟悉,也因此朱棣迁都北方没有像朱元璋左思右想迁往何处,朱棣的迁都之地很明确,就是北京。

疏浚大运河、建造新皇宫,在明朝强大的财力支持下有序进行。1421年,朱棣力排众议,率领文武百官从南京出发开往北京,迁都之事有许多人反对,但都无法改变朱棣坚定的决心。历史证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正确的,北京也最终取代南京成为明朝的国都,明朝建都问题也成定局。

总结

关键词: 迁都北京 一个国家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