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聚焦:晚清奇案背后的政治博弈

时间:2022-11-10 15:35:1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一个小小的冤案,背后却是晚清政治波云诡谲的图景。各方势力围绕着这个冤案,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这种持续的政治内耗,使得清政府日趋虚弱,最终,在列强的炮击下,在革命的烽火中,清政府走向了它的不归路。

历史研习社·原创-NO.1173

作者:三水小牍


(资料图片)

01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字书勋,浙江余杭人。杨家世代以种桑养蚕为业,家境殷实。自小聪慧的他二十岁便考上秀才,三十三岁就考上举人。他性格耿直,急公好义的一面,经常联合发动举子们,为乡亲们打抱不平。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后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被断了财路的刘锡彤心怀怨隙,欲除杨乃武而后快。

本案的女主角毕秀姑,由于她相貌长得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绰号小白菜。她嫁于葛品连,夫妻二人作为房客,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大家作为邻居,平时相处也和气。杨乃武也时常教毕秀姑读书认字,还经常邀请毕秀姑全家与自己的妻子、姐姐同桌吃饭。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有流火宿症,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旧病复发暴毙身亡。因葛品连死亡之时,口鼻流血,面色发青,其母疑为中毒,于是便到县衙控告,要求验尸。

接到报案的余杭知县刘锡彤,觉得这是个除掉眼中钉肉中刺的绝佳机会。于是诬杨乃武与小白菜系通奸之罪,合谋用砒霜毒死葛品连。为了屈打成招,刘锡彤酷刑逼供二人,并将二人判以死罪。杨家不服,向更高的政府机关状告杭州府,但均被各级衙门驳回,此案被办成冤案。

红顶商人胡雪岩闻之义愤填膺,向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伸出援手,帮助她们进京告御状,因此惊动了慈禧太后;杨乃武的好友汪树屏和吴以同、吴玉琨等三十余名浙江籍举人、生员也联名向都察院以及刑部控告,与此同时,十八名浙江籍京官联名要求刑部直接审理此案;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申报》也跟踪报道此事,一时间舆论哗然,江浙一带士绅颇为气愤。

▲翁虹饰演的小白菜

02 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杨昌睿、胡瑞澜敢与刑部叫板,实质是针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朝野散布皇帝大政未及亲裁的不满。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这并非是空穴来风。时任四川监察御史的王昕,上呈了一道很有分量的奏折,奏折中提到:"此案奉旨饬交抚臣详核于前,钦派学臣复审于后,宜如何悉心研鞠以副委任,万不料徇情枉法,罔上行私,颠倒是非,至于此极……臣揆胡瑞澜、杨昌浚所以敢于为此者,盖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皇上冲龄践祚,大政未及亲裁,所以藐法欺君,肆无忌惮……且恐此端一开,以后更无顾忌,大臣倘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这道折子指出了杨、胡二人挑战的正是慈禧太后的权威,可以说是触及到了清廷统治最为敏感的神经。

因为就在此前不久,御史吴可读为光绪帝的继位之事而死谏。吴可读事先已吞食鸦片,当着朝廷众臣劝谏:你立载湉为帝,是要听政而已,最终会酿成"纲纪不振、礼法大坏"的巨患。因此,为了防止皇位世系紊乱,祈求慈禧太后改弦更张。劝谏完毕,他即向同治皇帝陵墓方向跪拜,倒地而亡。吴可读的死谏,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随后,朝廷大臣尚书徐桐,翁同龢,翰林院侍读学士宝廷、黄体芳,国子监司张之洞纷纷上奏,大意也都与吴可读的本朝家法、大政奉还之类的观点大同小异。

面对来自外朝汹涌的议论,慈禧不得不做出姿态,表示日后哪个皇子继承大统,权在光绪帝,自己绝不干涉。而且她夸赞吴可读"以死建言,孤忠可悯",命廷议加恩按五品官例议恤。然而慈禧心口不一,她听政专权的想法并未改变,于是这次便以杨乃武案为契机,以整饬吏治为名,清理门户,裁撤异己。废除杨乃武案所牵涉的浙江官员只是个开端,之后的慈禧政治打击的对象,主要也都是反对"听政"、"训政"的官员。譬如后来光绪朝的云南报销舞弊案中,慈禧就以办事不力为由,下懿旨整肃都察院,因为督察院的御史们大多是非议太后垂帘听政的。

▲吴可读

03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名臣征剿太平天国后,很多湘淮籍的将领担任朝廷的封疆大吏。汉族官僚的崛起并担当重任,引起了清廷的警觉。而以浙江为代表的的地方势力尤为突出,颇有尾大不掉之势。不过,清政府为了镇压捻军起义,指望不上八旗子弟,不得不仰仗大量的湘淮籍汉人将领平定叛乱。这导致了日后地方疆臣权势日强,遇事时往往先自作主张,然后再奏报朝廷了事,颇有些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架势。

具体到杨乃武案,此时也形成了以中央官员为首的"翻案派"和以地方实权人物为代表的"维持派",两派以乡里师生、同门故友、亲党胶固等结成政治派系,互相明争暗斗、僵持不下。比如在该案件平反过程中,四川巡抚丁宝桢就曾跑到刑部大发雷霆,说此案如果要翻,地方将无人再敢做官。一时间弄的刑部官员骑虎难下,毕竟他们很难平衡出一个双方都乐于接受的结果,所以最后的处理自然要慎之又慎。

所以,这场较量并非一定要分出输赢,毕竟要维护摇摇欲坠的满清统治,还要依靠湘淮籍将领,只是要在争斗中要取得势力的暂时平衡而已。朝廷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向外界表明中央对地方依然拥有绝对控制权,但又巧妙地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地方不同力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共存的局面。

因此,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其实只不过是中央与地方在利益面前力量博弈的产物而已。

▲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

03 媒体与清廷

3、《正义的分歧--以清代"杨乃武"案为例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司法博弈》 石泉

4、《传统中国审判机制的法理与道理--从刘锡彤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说起》李平

5、《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看《申报》的舆论监督意识》 熊杰

发生在光绪朝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与之前的各种冤案相比,时代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国逐渐获得了在华办报的权力。自1860年以来,仅是耶稣会士主办的报刊就多达七十多种。在诸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商人创办的《上海新报》和《申报》。这些报纸以关注社会问题为宗旨,评议时政,针砭时弊,起到了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在当时获得当时很高的社会美誉度。

杨乃武案经《申报》披露后,引起社会震动,譬如对案情的"京城验尸"环节,《申报》记者直击现场。以《刑部审余杭案》为题,作了精彩的报道。

文中对验尸过程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比将骨殖取出,尚有残赀败血,故变无须蒸洗。查其应受毒之骨节,则皆洁白,无丝毫青黑痕。"以及现场人物的反应描写,如杨乃武之妻的愤怒之情:"杨乃武之妻杨詹氏,忿激之气溢于眉宇,亲执利刃拟剜刘令之腹,为旁人劝阻始止"。同时也对比描写了徇私舞弊的县令的丑态:"刘令至是始咨嗟踯躅,神色怕遽,免冠自跪于提牢厅前求救命,叩头有声"。

申报还将舆论矛头直指浙江官员草菅人命的黑暗。1874年12月2日,申报头条刊登《论余杭县案》,向地方官僚直陈意见。"古今天下之冤,实无甚至于此也,可谓奇而益奇之冤也。查被屈者本有科名之人也,以枉例使有科名无罪之人陷法死于非命,又于死前极加五刑,使之七次昏绝,惨虐冤抑,更孰于此耶?"

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两次赴京上告,申报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12月7日和8日,全文刊载状文,并配发评论,直接质问官吏:"乃读邸报都院奏稿则已全行删去,并不提及,不知何故,岂其中变有所护耶?"。而评论中对徇私枉法官吏的谴责,更是毫不客气:"私仇不胜公报,公论不可逃,即使昭雪无期,典刑立正,彼阎罗老子变漫无黑白耶,将亦力为回护耶?"

新闻媒体的舆论,对于呼吁司法公正的社会效用,较之于朝廷空洞的整饬命令更有影响力。媒体对平反杨乃武案的舆论介入,意味着民情以及知识分子的议政意识日益发展起来。清政府的吏治问题,不再是封闭的君臣博弈,而必须面对民情的考量和舆论的评判,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惊心动魄的平反过程》 吴钩

2、《清末江南惊世疑案钩沉--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历史真相》 吴仁安

关键词: 杨乃武与小白菜 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