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非神力,依人力

时间:2022-11-01 18:44: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前言

昆阳之战最广为熟知的就是王莽和刘秀,算是刘秀的成名之战,王莽新朝的颠覆之战,先说王莽在朝野支持下,代汉自立。后改革失败,无法改变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严重和流民的问题引起货币贬值,再由大量征发激起天下大变,原本早期汉室宗族遭到打压,也起兵造反。先后形成赤眉和绿林两个庞大的起义集团,而刘秀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生。

"逼反"的老实人:刘秀


(资料图)

刘秀虽然祖上是汉室一族,但是因为推恩令的缘故,基本上属于边缘。想想汉室宗族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不过家境也算殷实,作为乡村土豪,父亲还是个公务员,自己老实爱种田与大哥的锋芒毕露截然相反。要是没有意外,刘秀可能安稳种田娶妻生子,做个小地主,安稳一生。可是突然遇见了阴丽华,再赶上王莽的扩招,刘秀考上太学生,在京城看过一圈,不再是那个只有黄土地的少年。他甚至不由得感叹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他的理想变了。

一晃几年,念完太学,可惜毕业就失业,没有工作,之前的幻想就覆灭了,刘秀只好回去继续耕田,可是看过繁华的少年还回的去吗?在家安稳没几天,大哥的朋友惹上官司,牵连到自己,走投无路,就跑路了。

可是古代也有自己的户籍制度,包括战国商鞅曾经发明过"照身帖",刻画画像,身份在竹板上,相当于身份证。西汉同样也有自己的户籍管理,所以没过多久,官府找到他,刘秀就蹲大牢了。原本高高在上的太学生,一言不合就被扔进牢里,可能心里不平,也可能牢里发生了什么,出来便和大哥密谋造反。上深念良久, 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凭借大哥广泛交友,很快集结兵力,后为了保存势力,更好的发展,投身于绿林,后来转战各地声势浩大,刘秀也平平无奇,自己大哥刘演倒是屡获战功,要是没有昆阳,日后的东汉谁入主都不好说。

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图

昆阳之战的爆发

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开始出兵镇压。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王莽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以精兵十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而用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可是随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攻击宛城,一时王莽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因而决定转移战略重心,让王邑和王寻为统帅,出兵42万,向昆阳开拨。但是也是因为这个42万,引发了很多段子和故事,陨石说,天命之子,位面之子这些,所以翻阅了史料来求证。

关于人数的讨论

《汉书》 邑至雒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

《论衡》:汉代亡新,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战于昆阳。

《东观汉纪》:二公兵已五六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围之数重。

《后汉书》:时二公至城下者且十万人,世祖几不得出。

《资治通鉴》:邑至洛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号百万;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

东汉出品的《论衡》和 《东观汉纪》大概三到五万人,宋朝的《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集中于十万人。按照逻辑推理集中于三万到十万之间。还有就是《汉书》记载:三月,光武帝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四月遣大司空王邑驰伟至雒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按照时间逻辑,一个月发兵42万?昆阳与洛阳按照现在的距离是三百里,按照一天一舍也就是30里,徒步就要十天,加上辎重何况还有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粮草这些。这四十二万绝对不可能是军队数量,更多的是噱头。

再说公元22年洛阳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前年大难死伤数十万,再次征发这么多,绝不是一个月可以做到的,应该是算上了征发的农夫之类,或者强行征发的徭役。军队实际战斗力为五到十万人,不排除之后相继增兵过来,但是王莽十月就没了,所以人数应该固定在十万人左右,但是远比刘秀人数多。

陨石制胜的说法

这段话来自于《后汉书》: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汉书》没有,这也是刘秀位面之子的源头。但是按照现在的考古,在叶县也就是古代的昆阳,陨石倒是没看到,倒是挖出孙家岗遗址为代表的多处贵族墓,还有战国时期的楚国车马坑。再说中国古代对于陨石的记录按照两个阶段,夏商周记录的多为《竹书纪年》:"天雨金三日。"语言简略,一般以雨金代替,一笔带过。但是秦之后,对于陨石的记录,会有形态,死亡等影响记录。比如《汉书》中记载:"雍县无云如雷者三,或如虹气苍黄,若飞鸟集木或阳宫南,声闻四百里。"

然后组建了3000人的敢死队,出其不意,打算冲击新军的中坚,打乱敌军部署,谋求生路。这个时候"神对手"再次发威,王邑害怕因为突然袭击,引起营地骚动,于是组建一万部队迎战,并且下令各营地不要轻举妄动。然而很快这一万新军,被打垮,斩杀王寻,王邑不知所踪,大军指挥崩溃。恰巧六月份,雷阵雨这些降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昆阳城北水势大涨,昆阳城内绿林军看准时机出击,内外夹攻,一时新军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昆阳之战胜利。

总结

总的来说,刘秀的胆识和谋略一览无余,扰乱军心,单兵切入的作战政策尤其大胆,再加上王邑这个"神对手"的轻敌,自大,战略眼光短浅也是新军败亡的重要因素,也是昆阳一战打开了刘秀的道路,迈向了东汉建设的大路,而所谓的陨石制胜的说法,更多是因为古代君主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统性,神话性,巩固地位,驱使百姓相信的一种说法,不足为信,不过不得不说危难之际,站出来的刘秀,必是担得起责任,挑的起大梁的人。

而直接记录陨石和战争的这种方式比较少,更像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宣传正统性,比如《晋书·宣帝纪》: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馀级,获生口千馀,降者六百馀人。

而且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夜里有流星落到了营。在白天有像崩塌的山一样的云,朝着营地落下,离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散开了,官员和士兵都吓得趴伏到了地上。"他这个散是指散开没了,还是炸开,而且没有记录伤亡人数,也没说因此就赢了,怎么可以相信。

真实的以少胜多的较量

王邑的失败决策

当时绿林军的统领王凤,看到王莽宣传的42万部队,吓懵了,自己的兵力集中八九千,大部队还在宛城战斗,无法支援,只好向王邑投降,可是王邑拒绝了,这是逼昆阳城内军民死战。就是缺少一个主心骨,这个时候,刘秀站出来了,分析厉害:"现在城内兵、粮既少,而城外敌军又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势必不能保全。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攻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刘秀的意思就是退无可退,还不如拼死一搏,万一成功了呢?原本死亡的恐惧垄断了,现在突然看到了生机和利益,起义本就是掉脑袋的事情,本就是亡命之徒。这一刻只想死战。

这个时候这个"神对手"又开始发威了。严尤曾向王邑献策:昆阳城小坚固,而且城池周边地域狭窄,不利于大部队展开,汉军主力都在宛城苦战,而且宛城还在我们手中,应该直接扑向宛城,和汉军会战,利用兵力和城防优势碾压汉军,一旦宛城解放,昆阳不战而败。王邑再次拒绝:"我以前围攻翟义,因没有活捉住他而受到责备,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攻下,怎么能显示我的能力。"

其实排除那些因素,王邑战昆阳没错。昆阳向北,兵锋可达颍川、洛阳等重镇,向南可直抵宛城、南阳乃至新野诸地。这些地方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区。一旦突破昆阳,就可以通过水运把粮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南阳,直面绿林大部队,解决宛城危机,足以镇压绿林,所以这一战不可避免。

孙武的《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列举的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围师必阙"。王邑派兵团团围住,采取合围的姿态。昆阳的军民只有死守,谁都知道,一旦城破,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样子的灾难。

站出来的刘秀。

刘秀先是安抚城内居民,又说动周边的定陵兵马,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只要利益足够,一个太学生忽悠一些大老粗还不行?只要给足利益,讲明利害,加上带出来的13个南阳大族,一旦昆阳覆灭,下一个就是南阳,那是所有族人的财产,而绿林军全部驻扎在昆阳这里,除了杀过去还有他法?这个时候刘秀身边有了7000人。此时有了内外夹攻的趋势。

天意弄人,小小的昆阳之战拖住了王邑大军半个月,而背后坚守半年的宛城,在迟迟拿不下昆阳,缺少粮食供给,开城投降了。这个时候绿林军就有了外援的希望。更是刘秀率军进攻,王邑只派了小股部队迎战,促使刘秀军大捷,士气大振。然后刘秀利用宛城的投降大作文章,散发传单,说十万援军即将到来,扰乱敌军军心,进一步瓦解新军的战斗士气,鼓舞昆阳城内汉军军民的斗志。

关键词: 这个时候 昆阳之战 内外夹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