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快资讯丨此人是汉末名将,刘备是他手下,因政治情商太低,最终忧愤而死

时间:2022-10-29 06:48: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提起刘备,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在正史上,他是一代枭雄,凭借自己的能力,从一个贫寒子弟,成长为了一方诸侯;在演义中,他是仁义的代名词,无论走到何处,都会成为众望所归。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除了仁义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处事圆滑,不愿得罪任何朝廷命官。例如面对被张飞鞭笞的督邮,他选择了饶恕其性命;面对毫无作为且傲慢无礼的董卓,他不许张飞杀害,等等。然而在平定黄巾之乱的时候,他却大胆反驳过一位当朝名将,这个被刘备反驳的人,到底是谁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朝廷派来平定黄巾叛乱的中郎将朱儁。当初刘备与关、张二人结义之后,招募兵马,兴起了义兵,他们先投刘焉,再投卢植,后来兜兜转转来到了朱儁帐下,并助朱儁大破张宝。朝廷接到大捷的消息之后,令朱儁率兵乘胜讨伐,占据宛城的黄巾余党。朱儁击败敌军之后,包围了城池,等到城中粮断之时,守将韩忠无奈向他请降,他却没有接纳。这个时候,刘备就跳出来反驳了。


(资料图)

《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写道:“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意思是说,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是因为他能够接纳投降之人,你为什么不接受韩忠呢?面对刘备的提问,朱儁回答说:“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朱儁的回答,看似非常有道理,然而如果细读,我们就会发现,不纳降,只强攻,是行不通的,毕竟他们完全断绝了黄巾军的生路之后,这些人只能选择死战,攻城的难度会提高不少。那么名将朱儁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非黑即白,眼里揉不得沙子

朱儁是朝廷命官,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爱国的信念,早已深入骨髓。在他看来,黄巾军是祸乱天下的罪人,必须赶尽杀绝,才能彻底肃清祸乱,所以他不接纳这些人的投降,并打算用这些人的死亡,来震慑其他已经造反,或准备造反的人。虽然朱儁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很天真。

二、格局不够,只知平叛却不知百姓为何而反

朱儁是一个忠义之士,他不但忠于国家,还想着平定祸乱,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然而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反叛的人中,大部分都是他想保护的百姓,这些人之所以反,不是因为丧心病狂,也不仅是因为受到了张角的蛊惑,而是因为朝堂一片混乱,奸佞当道,百姓已经生活不下去了。朱儁根本没有看清这一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天真的以为,只要平定了黄巾,就能阻止天下大乱。

三、缺乏基层经验,太过飘飘然

朱儁领军平定黄巾的时候,已经官至中郎将,再加上前面的战事,一直比较顺利,所以在他心目中,朝廷大军一到,必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剿灭区区黄巾军,易如反掌。可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不接纳这些人的投降,他们就只能背水一战,加大他攻城的难度。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朱儁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但是他的个人能力实在有限,是一个没有走出象牙塔的天真将领,是一个政治低能儿。那么正史上的他,又是怎么样的呢?据史料记载,朱儁字公伟,年少丧父,靠母亲贩缯维持家业。后来任交州刺史,大破叛军,得以入朝为官。

到了黄巾军起义的时候,他的确参与了平叛,也曾与韩忠等人对峙,并进行了强攻,但是撤除包围,放敌军出城的方法,并非刘备的建议,而是他自己想到的。《后汉书》中记载道:“因急攻,连战不克。儁登土山望之,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不如彻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

在平定黄巾之后,他还曾试图讨伐董卓,只不过以失败告终。后来因为李傕、郭汜控制朝廷,他又被郭汜留为人质,忧愤而死。真实历史上的朱儁虽然也曾血腥的镇压过黄巾军,也不擅长政治,但是他对国家的忠义之心,和军事才能还是不容忽略的。否则的话,他也无法与名将皇甫嵩,在《后汉书》中并列一传,并有幸被载入《十七史百将传》。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后汉书》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朝廷命官 天下大乱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