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即时:张良为何一再建议刘邦提防萧何

时间:2022-10-27 08:37:4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古语云:"凡立国者,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势。"


(资料图片)

政治场上的权力之争,瞬息间千变万化,一不小心就会到皇帝的黑名单上,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大多辅佐君王的良将在胜利之后都落的惨剧,这就是患难可同当,有福不能同享,因为这些开国功臣知道太多机密,足以威胁皇帝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最好的就是除去这些功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韩信血洒未央宫都是巩固皇权的鲜明例子,汉高祖刘邦攻于心计,擅长用人得韩信、萧何、张良三人,才得以占据天下,刘邦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领兵带将我不如韩信,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但就算是对汉朝有如此功劳的大臣,也逃不过兔死狗烹的命运,韩信死后,驻守汉中的萧何成了刘邦的一大心病。

萧何的一生,表面看似不能威胁到刘邦的军政大权,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个负责批文、管理后勤的宰相,但他的城府之深,计策之妙却不输于张良。

早在起义之初,萧何就展现出不同常人的心机,刘邦之所以会成为起义军的头领,这也是在萧何的计策之中,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是成功还是失败谁也不能预测,若是成功还好,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可万一失败了追究责任还不是领头的遭殃。

索性萧何就把起义军首领的位置故意让给刘邦,这样一来,不论成功失败都不会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成功了自己就是功臣,失败了也有刘邦去顶着。传言,当时推选首领的时候刘邦确实几次拒绝,因为知道自己没什么能力,做不了一军之主,但萧何还是设了"占卜之局"让刘邦当了起义首领。

萧何见刘邦的确不肯做首领,但是如果失败了总得有人背锅,于是萧何就命人写下有资格做首领的名字,让刘邦抓阄,这一抓竟然是自己,这下刘邦也不好拒绝,索性就顺了萧何的计策。在义军攻破咸阳后,不论士兵将军,都被咸阳的繁华所吸引,就连刘邦也不例外,贪恋美色的刘邦,闯进后宫醉倒温柔乡,穷了半辈子,众人纷纷扑向金银珠宝,肆意抢夺,众人皆是纸醉金迷。

可唯独萧何,一点不为外物所动,一不贪恋财富,二不迷恋美女,进城后直奔秦御史府,御史府是古代藏匿国家机密的地方,占据了这些,就能掌握举国上下各个要塞的信息,从这也不难看出萧何的勃勃野心。

1.削弱萧何等诸侯、藩王势力.

异姓藩王,是君主为了表彰他们对国家建立政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肯定,这些藩王,大多是跟随君主征战沙场的武将,坐拥全国大部分兵力,藩王对君主俯首称臣就是镇守边关的虎将。

如若是心怀不轨意图谋反,那就是威胁君主政权最大的势力,所以,要想巩固皇权,集中兵力,就必须削弱藩王的势力,张良早在进入关中前就对刘邦说服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但这些藩王之中,大多还是对皇帝忠心耿耿,所以不能直接发布削弱其兵力的诏书,如若草率行事,恐怕激起忠臣兵变,得不偿失,娄敬向刘邦献策,提议将各地的藩王都请到关中来生活,这样,一来便于监视藩王们的一举一动,二来可以疏远藩王们对自己属下的掌控,第三也可以充实关中的力量,长此以往,藩王们就会逐渐淡去对兵马的掌控,而这些藩王军队也逐渐听从刘邦的调令,这样假以时日藩王的势力就自然削弱,避免了刀枪相见。

2.韩信叛变,故交萧何难以洗清干系.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耳熟能详,这也证明了两人的关系不浅,还在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此后韩信的战绩也证明萧何当年没看错人,由于举荐有功,萧何也是被刘邦重视,这层关系是把双刃剑韩信既给萧何带来好处也给他留下了隐患,建国后仅仅五年,韩信兵变想要夺取政权。

作为故交的萧何自然是难以洗清,虽不说自己有没有参与谋反,在当时,凡是于谋反者有过交往的人都难逃一问,萧何虽是宰相,韩信的事情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分量,为了自己与韩信划清界限,萧何也是不顾往日的情分,与吕后设计将韩信骗至未央宫,将其杀害。

与吕后合谋,韩信是死了,可萧何还不知吕后也是刘邦心中对大汉政权有威胁的人物,这里的嫌疑洗清了,可又陷入了另一团污泥,韩信的兵变让在前线带兵的刘邦意识到了后方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他人虽在前线但经常派使者回关中打探萧何的动向,种种迹象都让刘邦不得不防着萧何。

1.萧氏家族势力日益强大.

历朝历代的京中贵族子弟,一般都在家读书消遣,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只有在府中培养一些宾客,这些氏族子弟一来一往,有的就形成了固定的关系,人多了之后就是一个小的团体,这些贵族子弟的门客,虽有泛泛之辈但也不乏有聪明学识的人,长久的来往,这些门客就成了氏族子弟的心腹,贵族势力一旦强盛起来,难免会威胁皇帝的管理,三国的司马懿就是凭借多年培养的门客对晋朝政府的权力实施架空,到了某个时刻这些门客就是皇城里最具威胁的力量。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汉书历史导读》

文/林伯南

萧何的家族势力一旦增长,就将会垄断整个关中的经济链,掌握了皇城命脉。刘邦远在前线,一切大事都由宰相萧何一人独断,这样的皇城,简直就是萧氏家族的天下,刘邦的注意力只被关外叛乱的烽火吸引,却没有看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正在悄然成形:在他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后方关中,一股家族势力正在悄然崛起。

萧何和他的萧氏家族的成长是对刘邦的新威胁,张良谏言应该多多留意后方关中的举动,并且,韩信的叛变更是说明了关中有些氏族企图谋反,于是在刘邦以后出征时,他都留下"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的指令,以此来遏制萧氏家族势力的膨胀。

2.自建国起,萧何独揽汉朝政事,深得民心.

刘邦的起义军攻破咸阳城后,萧何急如星火般赶往秦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御史府,没有他的指令,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亲信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军事要塞、法令等机密档案挨个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全部收藏起来,等待日后所需之时,萧何收藏了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意味着他对天下的军事险要、土地户籍、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已经了如指掌,对于国家的掌握远远超过了作为君王的刘邦。

建国初,关外仍有有反叛势力,刘邦都亲自带兵出征,让宰相萧何留守关中,萧何安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根据秦朝的律书再加上他自己的想法,重新建立社会法律秩序,另一方面对刚刚遭受战乱的百姓施以恩惠,稳定定民心,这些让百姓能够得到关心的做法,让他收获了关中百姓的信任,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或许超过了在外征战的刘邦。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上一个跟萧何做过同样事情的是战国的商鞅,同样是重修法律,安抚百姓,在百姓中的呼声超过了君王,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杀身之祸,如此与商鞅相比,张良仅仅告知刘邦让他监视萧何已经算是很好的了,作为皇帝的臣子,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自然不能高过皇帝,所张良一再让刘邦提防萧何也是情有可原。

"兔死狗烹"这是封建社会的政治不幸,皇帝为了中央集权,消除权臣也是在所难免,作为臣子,应该早早想到这些而独善其身,皇帝是一国之君,自己再怎么有才干,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不能超过皇帝,正确的为臣之道能在必要时挽救性命,萧何的一家独大,是让张良谏言刘邦的主要原因,懂得正确的做事方法,萧何也许就不会晚年潦倒。

关键词: 兔死狗烹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