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百事通!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多情的皇帝,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时间:2022-10-22 17:34:0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历史上,凡是好色多情的皇帝,最终,都没有几个会有好下场。

因为皇帝本就是凌驾于万人之上的人,所以,就得要求他们摒弃所有的七情六欲,做一个只会治国国家的冰冷机器。一旦某人坐上了这孤家寡人的高位,若他还想着花前柳下鲜衣怒马,那么,此人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毋庸置疑地,宋徽宗赵佶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这个人的艺术造诣极高,书法瘦挺爽利,如竹枝兰叶,笔力遒劲,自成一体,是为"瘦金体"。他在绘画方面也格外有造诣,擅长花鸟,境界尤为高妙。除此之外,他还是个收藏大家,当时,许多名人字画都被他花重金买来,收藏在宫里。


【资料图】

但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一点,他应该跟李煜一样深有同感。他们俩都属于同一种人:"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可以说,当一个皇帝与会不会画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赵佶做个风流潇洒的王爷,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可是,历史从来不会让任何一个人留下太完美的一笔。就算唐太宗再圣明,玄武门之变也是他永远抹不去的污点。说起来,赵佶不仅书画双绝,而且,也是个情种。史书记载,他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要说他后宫也是美女如云的,可是,他偏偏要去寻花问柳。

于是,他遇上了被称为"青楼第一人"的名妓李师师,留下了一段风流韵事。

京城自古繁华,所有的酒楼、青楼、客栈都愿意选择这富贵繁华的地界。更何况,这儿是天子脚下,沾着点龙脉也是好的。所以,当时最顶尖的酒楼--"樊楼"就伫立在这里。这可是天下最纸醉金迷的地方了,也难怪赵佶与李师师在此沉醉不知归路。

早在宋真宗时期,樊楼就为官家供酒。每天上缴官府酒税可达两千钱,每年销售官酒足有五万斤。到了宋仁宗时期,这里才真正算是沾染上了"龙兴"。宋仁宗曾御驾亲临,在此宴饮,这酒楼借着皇帝的名声,生意可就更好做了。

到了宋徽宗赵佶时期,樊楼的主楼已经被扩建成了五座三层。上元佳节之时,这里的每间屋子里都会被装饰上花灯火树银花。在这里,甚至还为赵佶设置了御座,专门供他和李师师寻欢作乐,旁人不得靠近。说起赵佶和李师师的相遇,还要得益于他身边的一位宦官。

这位宦官在入宫之前就常常混迹于花街柳巷,对于花魁歌姬格外熟悉。在其得知赵佶一有了寻花问柳的心思,他立马就给皇帝推荐了才貌双全的李师师。李师师虽然做着迎来送往的事,却是个极有性格的人。赵佶带着厚礼来见李师师,却吃了她的闭门羹。

原来,赵佶谎称自己是个商人,结果,不成想李师师最看不起商人,觉得他们都是些见钱眼开的财奴,委身于这样的人,才是轻贱了自己。第二天,京城里便出现了一个大新闻--金尊玉贵的皇上去青楼了。李师师恍然大悟,昨天那个根本就不是什么商人,而是当今圣上。

不过,她丝毫不为得罪了皇上而忧心。既然,他上赶着来看自己,那么,他肯定是不会舍得伤害自己的。李师师还真是猜对了皇上的心思。次年正月,看腻了宫里花团锦簇的赵佶又想起了乡野间的幽兰李师师。于是,他御赐名琴与银两给了李师师。

两个月之后,他再次去看望李师师。

这一次,李师师淡扫峨眉,跪接皇上。倒不是畏惧皇威,只是听说:当今圣上书画才艺无双,才多了几分欣赏和敬畏。从那以后,赵佶常常在夜间来找李师师。他实在是厌倦了后宫诸人涂脂抹粉、珠光宝气,唯有师师一身素服,略施粉黛,让他觉得不仅不张扬而且恰到好处。

这么多年来,赵佶赏赐给李师师的东西和宠爱,不比后宫任何一位妃子少,甚至,远远超过了她们。可是,自始至终,他们俩都是名不正言不顺,赵佶没有给过李师师任何名分。

樊楼里聚集了当时天下所有色艺双绝的女子,她们或善于鼓瑟吹笙,或善于舞蹈唱曲,或善于诗词文赋。但是,只要李师师在身边,赵佶从来不会为了任何人而侧目。后来,金兵南下,慌乱之中,赵佶禅让了皇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专奉道教。

此时,李师师拿出了赵佶的所有赏赐,上书给开封府尹,并表示:"愿意把这些钱上缴府库,以帮助河北官兵添购装备军饷。"但是,他又怕国破家亡之后见辱,所以,要求出家为道士。后来,金人果然兵临汴京城下。

金国主帅寻到李师师,说金国国主久慕师师芳名,非得到她不可。

这个时候,李师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我本是一介歌姬,却得皇上青睐,宁死不能从命。你们这些人,朝廷哪有一点儿亏待你们了,你们做这种无父无君的事情,不怕遭报应吗?你们可以当别人的走狗,但是,不要拉扯上我当一件邀功领赏的礼物。"

说完,她坚定地拔下头上的金簪,义无反顾地刺向了咽喉。鲜血顺着簪子流下来,跌落在地,碎成了花瓣一样的浪漫。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死去,所以,她又折断金簪,吞金而亡。以此,全了她与赵佶的情谊,也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殉葬。

相比之下,赵佶就懦弱了许多:在他听说师师殉国之后,除了流下两行清泪来祭奠,便一无所有了。

由于,正史不屑于提到李师师的名字,但是,在野史传闻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故事也随之带上了一层传奇乃至神秘的色彩。由于,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的交往。

如:张端义《贵耳录》、张邦基《墨庄漫录》

参考资料:

【《李师师外传》、《大宋宣和遗事》】

关键词: 寻花问柳 中国历史上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