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观热点:“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怎样?清朝试过一次,结果很简单

时间:2022-10-17 16:52:3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三国演义》中有个不太起眼的细节。赤壁之战前,曹操曾经派人给周瑜送劝降书,周瑜大怒,下令"毁书斩使",鲁肃劝他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周瑜只是冷哼一声:"斩使以示威!"而曹操得知周瑜如此无礼,拍案大怒。

之后,曹操亲自督战,催着一班水军直接杀到了三江口。很显然,周瑜"毁书斩使"的行为极大刺激了曹操。那么,为何会出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默认规则呢?假设这种规则被打破了,使者出使的过程中被杀了,结果会怎样?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形成了一套战争模式。周朝有个特点就是注重"礼",周公旦更把上古到殷商时期的礼乐做了一番调整,形成了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活动在内的全套礼节,哪怕是诸侯之间有了矛盾,那也得守礼来往。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假如哪一方杀了对方的使者,都属于给对方莫大的羞辱。公元前596年,楚国曾经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特意嘱咐申舟别经过宋国。没想到宋国听说后觉得很没面子,就设埋伏杀了申舟,这么做的结果是,楚王气得派兵把宋国国都包围了9个月。

类似的情况,晚清时期的清廷也曾经试过一次。1860年8月21日,英军突袭大沽炮台,清军无法抵挡。包括英国驻大清国公使巴夏礼在内的外国使团负责与清廷沟通,列出了大量条件。而怡亲王载垣则被清廷派出去与其谈判,双方辩论许久才达成协议。

当时英法联军曾经在天津与通州停留,通州谈判时,巴夏礼带上38人参加了谈判。但清廷虽然答应了一系列不平等要求,礼节问题上却仍然十分在意。巴夏礼遇到的问题与1793年马戛尔尼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时遇到的问题,几乎如出一辙。

当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被要求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拒绝了,乾隆皇帝听说后大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而巴夏礼与载垣沟通时,载垣也要求巴夏礼按照清朝礼制,对咸丰皇帝进行叩拜,巴夏礼回答道:"我不是中国的臣子。"

这一情况上报后,清廷指示说,必须让对方按照礼节来。但巴夏礼仍不接受,直接走人,名将僧格林沁接到指示后,便将他所带领的使团扣押了。由此,英法联军有了借口,他们直接兵临北京城,清军无力抵抗,咸丰帝只得带着妃嫔大臣们以"木兰秋狝"的名义仓皇出逃。

也正是在这场劫难中,"万园之园"毁于一旦。后来迫于压力,清廷交出了被扣押在刑部大牢的外国使者,但由于关押条件太差,这39人已经死了21人。清廷不但没达到"斩使以示威"的效果,反而吃了大亏,签下好几个不平等条约,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关键词: 两国交战 不斩来使 英法联军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