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最新:孙策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江东霸主?推敲历史上孙策平定江东的步伐

时间:2022-10-15 07:33:0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史书记载中孙策平定三郡的顺序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孙策从历阳之战东渡为始,紧接着平定丹阳郡,朝着东北方向赶走了刘繇,再转南下平定会稽郡,最后收复吴郡三郡到手。这种说法被人们普遍认可,当然其实从地理位置上看其实还是存在可以推敲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推敲下孙策平定江东的步伐!


(相关资料图)

一、孙策最开始的情况

从历阳之战后孙策就一路朝着东北进发拿下了刘繇占据的地盘曲阿,根据史料记载,孙策在进军途中经过了秣陵梅陵湖孰江乘以及句容,而在这五处地方中有四处可以在《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中找到,除梅陵外,其余四处都集中在昔年的丹阳郡北,那么从位置来看,其实当时的孙策并非平定了丹阳郡全境,集中活跃区域只局限在北部而已,至于南部的广阔区域并没有涉足太深。

基于以上的发现,于是第二种说法被提出,这一说法可以从孙策和袁术决裂这件事说起。建安二年,孙策正式和袁术决裂,在此之前孙策都做了哪些事呢?首先孙策将袁术府上的下属全部召回,其中包含吴景周瑜周尚等人,除了少部分继续支持袁术的人之外其他人都纷纷选择回到了江东,在这一背景下袁术幕府人员大量流失,历史上袁术经历众叛亲离的时期就是在二人决裂之前。

二、孙策平定江东三郡

第二件事就和平定三郡有关,为了之后力保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孙策加快了自己掌握"地势"方面的布局,彼时孙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军事实力,在和袁术对抗的各方条件下地缘情况并不占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地盘问题。在连续平定会稽吴郡后,特别是吴郡坐拥长江入海口段,凭借长江阻隔将袁术的势力范围挡在长江以北,最早平定的丹东后来又被袁术以职权名义收回,被袁术的从弟袁胤实际掌控。

为了收回丹阳郡,孙策就在平定吴郡后再次发起了二次平定丹阳郡的战争,这就是第二种平定三郡的事件起末。在史书记载中,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倾向性存在分歧,比如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平定三郡的细节就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毕竟"一帆风顺"的平定过程更符合领袖人物的高大形象,而在其他两部相关传记中的记载就更倾向二次平定丹阳郡的说法。

在《三国志吴书孙辅传》中,相关的文字记载有:"孙辅字国仪,贲弟也,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策讨丹杨七县,使辅西屯历阳以拒袁术,并招诱馀民,鸠合遗散。"另外在《三国志吴书程普传》中也有对孙策平定三郡的相关文字记载:"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徙丹杨都尉,居石城。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

按照孙辅传以及程普传的记载,当时孙策应该是先以石城为屯兵处,并任命程普驻守此地,随后才开始进行全丹阳郡的平定工作,作为当时的一座大郡,丹阳一共有16城,人口超50万,要吞下这么一大块地盘显然不是易事,当时孙策的行军路线从北往南,经过宣城,途径泾县、安吴县,到达陵阳,宣城和陵阳在今天都能找到对应的城市,前者就是现如今的宣城市,后者是安徽池州市内的青阳县。

从北到南接着又掉头返北,途径春谷在这里平定了"春谷诸贼",以此为平定丹阳的末端事件,紧接着孙策率军回到了石城,至此丹阳境内基本肃清。整个路线很清晰也很奇怪,从这个过程来看孙策在攻打丹阳的时候全程没有和"地主"袁术接触,或者说在整个过程中袁术似乎都仿佛消失了一样,当时的丹阳太守还是袁术从弟袁胤,冲突是少不了的,不过在上层动态上并没有出现决裂,显然袁术对于孙策在丹阳的举动采取的姿态其实相当被动。那么真正让他们决裂的时间还需要往后推一推。

三、分析孙策和袁术的决裂

孙策和袁术全面决裂的时间节点是何时呢?在《江表传》中就有一段这时期的事件记载:"策既平定江东,逐袁胤。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在这段及摘中孙策将镇守丹阳的袁胤驱逐,因此激怒了袁术,双方的军事较量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当然在吴书中并没有这段记载,只是相对划重点地将二人决裂的时间定义在建安二年这个时间节点上。

实际上孙策平定三郡是在袁术半默许的状态下进行的,归咎原因,还在于孙策平复三地时打着的是收复大汉王朝失地的大旗,站在大义和政治的制高点上来实施军事行动的。此时吴国和孙氏的利益相合,这番举动袁术自然不好明面上进行对抗。

孙策此举无异于将自己和朝廷绑在了一起,忠心还是要表的,在《江表传》记载中就有提到此事:"策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历史记载不多,不过拜献方物这四个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许都朝廷当时对地方豪强们敞开大门,但凡有来表忠心的都收获了不少好处,双方互惠互利,因此孙策当时做出这个选择也足够明智,最终孙策选择臣服朝廷,而曹公的回馈就是"封吴侯"

四、总结

整个事件起因结果不出意外,不过过程还是很曲折的,献礼封赏倒是简单,随后又下令让孙策同吕布陈瑀讨伐袁术,而孙策当时的官衔是会稽太守,战事军衔骑都尉,其实就是地方诸侯的名誉头衔的一种。对于地方军阀来说这个头衔属于正常封赏。朝廷其他的安排让孙策大感不满,任命陈瑀任命吴珺太守无疑动到了他的利益,于孙策而言三郡都是自己打下的,于朝廷而言认可一个郡守已经做到了最大度的容忍。

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的"戊辰诏书"拟让孙策吕布陈瑀讨伐袁术的计划无疾而终,反倒因为任命问题引发了孙策和陈瑀之间的新战事,这也是曹操当时想法过于理想化导致的后果。孙策虽然年少常年活在父辈的光环下,经过大小战役他早已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地方豪杰,有想法有诉求,而投靠朝廷所获得的回报显然没法让他满意。大概在曹操眼中孙策至多只能算是"晚辈",这样的错误判断也是导致曹操决策出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 建安二年 史书记载 文字记载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