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速看:明成祖为何五次北伐? 结果如何?

时间:2022-10-05 16:33: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一舟

朱元璋借元末乱政,取而代之,残元势力在明廷攻击下退回大漠草原。至永乐间,北元势力互相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名义上以本雅失里为大汗,三部当中则以鞑靼势力较大。鞑靼太师阿鲁台与本雅失里欲统一三部,携整个蒙古草原的力量与明廷抗衡,企图再度南下牧马,明廷北患渐重。

朱元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永乐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鞑靼,带去永乐皇帝的“善意”,希望与鞑靼“相与和好,朕(朱棣)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而鞑靼方面确因野心炽烈,拒绝明廷的橄榄枝,诛杀了永乐皇帝的使臣,永乐皇帝骑虎难下,遂派淇国公丘福率兵十万,领“征虏大将军”印,出师北伐,欲“逆命者歼除之”。但是,丘福并没有能够完成永乐皇帝的心愿,北伐军在胪朐河全军覆没。

朱棣

万般无奈之下,永乐皇帝只好御驾亲征。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部,又于兴安岭,击溃阿鲁台军。鞑靼人遂大溃逃,阿鲁台降明,被封为和宁王。而这时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图趁鞑靼势弱,控制阿鲁台部,永乐皇帝自然不愿意见到漠北一家独大,遂于永乐十二年出兵亲征瓦剌,战事十分艰苦,最终以明廷惨胜告终,瓦剌自此恢复对明的朝贡。

阿鲁台太师

此后,为巩固战果,自永乐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永乐皇帝又先后三次帅兵北征蒙古诸部,耗费大量钱粮,但其功不显,永乐帝本人也是在最后一次北伐回师途中病故。永乐皇帝的五次北伐,前两次是为维护国家统一,不得不为,而后三次则难免有炫耀武功之嫌。永乐朝后,虽然阿鲁台、马哈木等人分别臣服于明廷,接受封号,但蒙元势力一直叛服无常,北患并未消除,最终酿成大患。

参考文献:张廷玉:《明史》

《明实录》

白寿彝:《中国通史》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关键词: 本雅失里 全军覆没 回师途中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