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时讯:韩信在布衣时代也是被逼着上路的

时间:2022-10-03 18:41:1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作者:傅安平

"国士无双",一个让人无限景仰的述称,"国士"已经难能可贵,而且还是"无双之国士",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获得这样的殊荣,或想得到别人给予这样的评定。

但实际上,人们想到"国士无双"时,第一个想到的人,永远都是韩信,因他就是"国士无双"之源始人物。


【资料图】

我们都习惯了仰慕英雄人物"打怪升级"时的辉煌时刻,却不大在乎他们在没有进阶之前,手中毫无资源可用时,作为平民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世上的平民无数却大同小异,普通如蚁蝼,有什么好特别注意的呢?其实不是这样,研究英雄人物的平民时代,可能对我们普通人更有意义,这道理不言就明。

下面就通过《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来看看韩信的布衣时代有什么样的经历,会遇上什么样对他有代表性影响的人。通过这些经历,来看看他有什么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从而探知他非凡的人生是怎么一步步达成的。

(一)亭长家中有狡妻

《淮阴侯列传》第一句话"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不但按例交待了韩信的籍贯,其实也反映了"侯"这种对韩信就低不就高的历史定位,就是一场政治悲剧。而且,他是"汉初三杰"中唯一被单独安排在《列传》中而不是《世家》中讲述,肯定也是政治的结果。

但是不是作者太史公就完全苟同政治上对韩信的这种定位呢?也不是,注意比较一下《列传》中的题目就知道了。在《列传》中,能用尊称作为题目的人,并没有几个,比如李广、霍去病等就是,韩信也是其中一个,这表明了作者内心对韩信的同情与敬意,他并不因为韩信最后所谓"反叛"的政治定位而降低对他的敬意,这在文字之间就可读出。

不信,再去看《萧相国世家》中第一句话"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一个"何"字的区别,就轻飘飘的读出了作者充满了对这一位"汉初三杰"、"功臣第一"的轻视感。

第二句话中"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是为韩信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项羽和刘邦其实都可能因此伏笔,没有重用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就相当于交待了,韩信在官家"档案袋"里已经明确记下了这么一条:此人无行。

他的品行不好,谁还敢用啊?他的什么品行不好?

文章紧接着交待了,他至少有一点"好逸恶劳",不愿用心经商谋生,老是往别人家蹭饭吃。有次他在一个"亭长"家里蹭吃了数月的饭,惹得亭长老婆心烦,想心思把他给治得气走了,他没饭吃了。

我不由想到另一个亭长刘邦的老婆吕后,她后来治死了韩信,让韩信永远吃不成饭了。是不是那些狡诈的男人背后,都会让女当家的出来唱红脸顶事,来保全自己男人的脸面?

我们生活中这类事太常见了,女人办这些事还经常自告奋勇,美其名曰"护家顾家"。

(二)淮水河边遇漂母

不知道韩信是不能治生,还是不愿治生,总之,他是混到没饭吃了,就一个人跑到淮阴城外淮水河边钓鱼打发时间。

这反映了什么?

其实反映了他这时还是极有自尊心的,心理还不强大,因为饿了的人,饿得难受的时候,若往人多地方跑的,是普通人正常的反应,为了肚子嘛;若往人少的野外出走的,那就是极要脸面的,正处于激烈的内心斗争中,想借此避世暂缓心里巨大难受。

河水淙淙而流,宛如历史的步伐一往无前,没有倒流,没有退路。他也许是想到了渭水河边的吕望?也许是想到了苏秦的那句叹息"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总之,他此时是不是已经树立了远大抱负不知道,但至少形势在逼着他思考出路,要不要继续混迹世上,苟且于市井之间。

依我看,那个少年屠夫和那个带饭漂母一样,出发点都是为韩信好的,为了韩信这个"其貌不凡"的人能有点大出息--后来滕公看见韩信,就是"奇其言,壮其貌",真正身怀奇才的人,老百姓也一样能就近感到气质逼人。

胯下之辱的这个"辱"字,只是普通百姓看到的,不是韩信看到的,韩信看到的是人生。在这之前,亭长之妻已经让他尝到了"辱"字,河边漂母已经让他悟到了"辱"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现在已经超越了"辱"字的境界,想的是漂母所说的"大丈夫"该有的境界,和出路。

自他爬过屠夫胯下,起身离开的那一刻,他就脱离了那个"辱"字的束缚。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淮阴城外,兵火连天的九州天下,正在等着他去挥兵纵横,与天下群雄共逐鹿。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淮水河边,经常有很多妇人在漂洗丝絮。其中一个老大娘看见韩信整天坐在那里饿着肚子钓鱼,就带饭来给他吃,一连带了数十天。

韩信感激地说:"我以后一定会重重回报大娘您!"老大娘生气地说:"我帮你是因为同情王孙你,不是为了图你的回报(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好好的一个大男人,不能自食其立,造的什么孽啊!"

老大娘的话有意思,称呼也很有意思,正因为她年纪大,所以她脑子里有些词句可能源自她的幼年经历,即五、六十年前的先秦时代,秦始皇那时可能还没生呢。那时随着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呑并,国家数量越来越少,亡国的王孙、公子就越来越多了,到处流徙讨生。后来,"王孙","公子"便被借用为对一般年轻人的尊称了,成为习惯,就像现在人也习惯尊称一般人为"先生","老师","师傅"之类一样。

而且细想想,"王"虽比"公"高级,但"王孙"和"公子"的身份地位就好像扯平了,汉语的造词实在有意思。要不,用"王子"或"公孙"来组合,也不能随便用于一般人啊,而且"王子"比"公孙"又尊贵了许多,不在同一个身份平面上。

此段属题外乱侃。

老大娘对韩信的话的反应很正常,"我都这把年纪了,你又这般懒闲,我还能图你什么回报?你这年轻人真糊涂。"

一般年纪大的妇人往往都有两个很矛盾的特点:既喜欢抠门,又易发慈悲,其表现就是如漂母带给韩信的那一碗剩饭冷粥。老大娘就是想让韩信明白她的菩萨心肠而已,有菩萨之心,也易修得长寿啊--当然,那时菩萨概念还没传入中国呢,不过情同此心,民间总没断缺过神仙吧。

但是韩信呢,这次确实没把话说对,因为负气,就只记着自己受的憋屈,就妄想着将来发达了怎样风光地回报这一碗剩饭,以彰显自己的不凡和情义--不过还好,这想法虽俗,却是个好兆头,说明他开始想通了,不想继续混日子了,饥饿教会了他人生的真理在哪儿。

还有,他只吃了老大娘数十天剩饭,就如此感恩戴德,那他蹭吃了那个亭长家数月的新鲜饭菜,却抱怨难解,可见,韩信有时也是不明白某些做人的事理的。

通过这件事,就已经看出了韩信性格中本来有的特点,既易负气而行,又易妇人之仁,在情商大局上不坚定,不通透。在这点上,值得去研究与他的未来的命运、结局的因果关系。

(三)淮阴城中遭屠夫

那个时候的淮阴城,应该不大,韩信的无能,应该是城里人都清楚的。一个年轻男人,居然老靠老妇人带饭救济,有诸漂母之口在焉,这事能不很快传遍全城吗?当韩信某天一脸菜色的从河边回来,走过街道,被一个少年屠夫给拦住了。他当着街上众人,对韩信说:"喂,大个,老带着剑到处瞎晃,你想吓唬谁呢?胆小鬼!"周围的人一阵大笑,少年屠夫很是得意。

接着便上演了那出有名的"胯下之辱",屠夫让韩信钻胯,韩信就钻过去了,不细述。有一点想讲的是,韩信爬到地上之前,是平静地盯着那个少年屠夫看了好一会儿,"孰视之",这个态度很有意思。

韩信是个胆小鬼吗?应该不是啊,前面已交待过他很"无行",是很浪荡放纵的那么一个人,又身材长大,手持利剑,平常与当地"派出所长"为友,他怎么可能怕一个少年屠夫?后面他在军队中的表现更不用说了。

但这次呢,他面对别人拦路挑衅,甚至侮辱,居然保持了无比平静,盯着对方的脸想了好一会儿,一个真的害怕的人敢这么盯着看对方的脸吗?

我就奇怪那个屠夫居然没有更加愤怒。

然后,韩信才平静地爬到地上,匐伏着钻过屠夫的裤裆,离开了,人群在背后哄然大笑。他这时在想什么呢?他在想"大丈夫此生若不建功立业,就该如此下场,连街市小子也敢如此辱我!可叹,可恨!大丈夫岂不该建功立业,扬名于世乎?"这些设想,真是值得每个人特别是现代"易怒症患者"身临其境去思索一下,以为己用。

我的看法是,那个少年屠夫其实并不是真的想侮辱韩信,而是怒其不争,想激励他闯出一番作为。他一定是韩信的社会朋友,至少是熟识。韩信看穿了他的心思,所以无所谓,不动怒,更不会拔剑,而是从容爬下钻了过去,不和朋友"将军"了,街面上都是老熟人老街坊嘛,当开个玩笑有什么关系呢。

至于韩信自己的打算,肯定已经在河边想好了,下了大决心。因为下了大决心,所以他才无所谓眼前的这点小屁事。想想不久之前,他为了一顿饭就愤然离去,而现在呢,面对胯下之辱,他竟如此从容接受,恍若无事,这种内心的坚决与提升,是多么明显。只有经过这样的生活磨炼,才为他以后淡定谋战而无往不胜奠下了强大的心理基础。

他们的朋友关系,也能从韩信功成名就后奖赏这位屠户上看出来,虽然奖赏没有别人丰厚。如果真的是当众侮辱,以韩信的"无行",身体条件,后台关系,还有手中的利剑,保不准韩信当时真的会一剑杀了他,或在后来再杀他如拔根草。

关键词: 胯下之辱 国士无双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