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当前热议!辽史:辽圣宗推行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为辽廷储备了大量人才

时间:2022-10-03 07:47:1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是辽史。契丹辽王朝科举取士开始于获取燕云十六州后,辽太宗为了适应管理燕云地区的需要,在燕云地区的汉人和渤海人中实行科举取士。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形成科举考试制度。辽景宗朝虽然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一-礼部贡院(976年),但并不规范,也只是不定期地举行科举考试而已。辽圣宗朝下诏自统和六年(988年)在全国推行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从此辽廷科举考试步入正轨。

辽廷官员任用主要是通过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世选是契丹部族社会的固有制度,是契丹贵族的一种特权;科举主要是在汉人和渤海人中选士。也就是说,汉人和渤海人要想出仕为官,主要是通过科举途径。因此,在辽圣宗朝之前,由于科举考试不规范,汉人和渤海人进入辽廷政权机构工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辽圣宗朝在全国推行科举考试,而且是每年一次这就给汉人和渤海人进入辽廷政权机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使大量的汉族和渤海知识分子进入辽廷政权机构工作。客观地说,这也是契丹辽王朝走向鼎盛的一个主要因素。

辽圣宗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特别是注重科举取士。他亲政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举制度,始行殿试,制定贡举法,开科取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由原来每年只取录进士不超过10人(1004年以前),增加到30-50人,从而为辽廷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辽太平五年(1025年),辽圣宗有一次果园宴会,京城的百姓知道后,前往果园观看。

辽圣宗见来了这么多百姓,一时兴起,就问这些百姓中谁是进士,没有想到,竟然有72位进士。辽圣宗龙颜大悦,命这些进士当场赋诗,按优劣进行排序,72人全部得到录用。其中,14人被录为太子校书郎,58人被录为崇文馆校书郎。进士是当时社会上高学历人才,这些人进入各级政府机关,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有些人还成为辽朝的栋梁之材,张俭就是其中之一张俭是辽南京(今北京市)人,辽统和十四年(996年)考取状元,充任云州幕官,深得上司赏识。

按照辽朝制度,皇帝巡游到一地,当地长官要贡献本地土特产。有一次辽圣宗巡游至云州,云州节度使进言道:"臣所治境内无他土特产,唯有幕僚张俭是一代之宝,愿将他奉献。"也是事有凑巧,辽圣宗在出行之前,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四人侍奉身边,赐每人食品二口,至此闻张俭之名,方悟此梦正应在张俭身上(张俭之"俭"字,繁体字写作"儉",正是"四人二口"之象)。于是召见张俭,问答30余事,大合"圣意"。辽圣宗非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有些人还成为辽朝的栋梁之材,张俭就是其中之一。

张俭是辽南京(今北京市)人,辽统和十四年(996年)考取状元,充任云州幕官,深得上司赏识。按照辽朝制度,皇帝巡游到一地,当地长官要贡献本地土特产。有一次辽圣宗巡游至云州,云州节度使进言道:"臣所治境内无他土特产,唯有幕僚张俭是一代之宝,愿将他奉献。"也是事有凑巧,辽圣宗在出行之前,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四人侍奉身边,赐每人食品二口,至此闻张俭之名,方悟此梦正应在张俭身上(张俭之"俭"字,繁体字写作"儉",正是"四人二口"之象)。

于是召见张俭,问答30余事,大合"圣意"。辽圣宗非常高兴,立即将张俭调到中央政府工作。张俭仕圣宗、兴宗两朝,历任知枢密院事、节度使、南院枢密使、左丞相等职,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封韩王、陈王等,在相位20余年,政绩颇佳,为辽廷名臣。还有些人在圣宗朝科举出仕,而在兴宗朝成为重臣。

如杜防在圣宗朝录为进士,任枢密副使,兴宗朝拜南府宰相,道宗朝为右丞相,加尚父;杨晳在圣宗朝录为进士,任著作佐郎,兴宗朝历任枢密都承旨、枢密副使、节度使、知南院枢密使,赐同德功臣、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拜枢密使,封赵国公、齐王、晋王、赵王等;杨佶在圣宗朝举进士第一,历任校书郎、谏议大夫、大理少卿、翰林学士等职,兴宗朝历任工部尚书、节度使、观察使、参知政事、知南院枢密使、吏部尚书等职,其在相位多年,被辽兴宗喻为姜子牙。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政府机关 工作效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