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看热讯:李渊给儿子们取的名字咋那么乱

时间:2022-09-27 06:52:3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原先看电视的时代查东西不方便,后来有机会查资料,想看看李渊后面的儿子会不会也是元字辈。谁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首先,隋唐好汉排行第一的李元霸本名李玄霸,因为史料在清朝时被重新整理过,当时为了避爱新觉罗·玄烨的讳,就给他改了名字。事实上李渊还有个五子,名叫李智云,也就是说哥儿五个名字从一开始都完全不搭杠。

然而"元"字辈并不是我们的错觉,李渊后面还有儿子,而且还不少,这些人中很大部分的名字的确都带"元",比如《滕王阁序》的中的滕王就是李渊的二十二子李元婴。当然后面这十几个儿子中也不是都带"元",比如十五子李凤,十九子李灵夔。李渊在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的时候,究竟是在搞什么呢?

李渊的前五个儿子,名字五花八门,互相之间毫无规律。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后面的弟弟们有着明显不同:这五人都是李渊起事前生的,而后面的人都是李渊起兵到了长安后才出生。


(相关资料图)

李渊于公元617年七月在太原起事,当年十一月攻入长安,他的六子李元景于618年出生,也是这年李渊登基称帝。李渊之前绝未料到自己会有当皇帝的一天,对于儿女的名字就起的很随意,现在得登大宝,再给儿子取名字可要有些章法了。单字名一直才是最正统的名字,但是现在前面的儿子已经是二字名了,后面的也得排好队。李渊想出的主意就是后面的儿子都带"元"。

为什么从李元吉的名字里摘字呢,最大的可能是因为"元"这个字太好了。

前朝北魏皇室拓跋氏改汉姓,就改成的元姓。据说是因为拓跋氏自认为黄帝后裔,黄帝属土德,而《周易》有这么一句"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摘了元字。后世忽必烈也是从《周易》的"大哉乾元"取经,蒙古帝国这才得名大元帝国。北方游牧民族貌似着实喜欢元字,李渊也没能免俗,元本身就有"万物之始"的意思,用它作名,也挺应景。

当然李渊还可能有别的考虑。李渊的原配是窦氏,在他起事前窦氏就病逝了。窦家是和李家平起平坐的高门,李渊为了和窦家保持姻亲关系,就没再续弦正室,即使是称帝后也没再封皇后。五子李智云是偏房所生,所以李元吉正是窦氏的最后一个儿子。所以李渊让后面的儿子都在四子元吉后面排队,这也说得过去。

卡在中间的李智云很是尴尬,而他的际遇更是凄凉。李渊在太原为官时,李建成和他的四弟五弟被留在河东,算是捏在朝廷里的人质。后来李渊打算起事,遣人通知李建成提前悄悄逃走。《旧唐书》的说法是李建成只带了李元吉,嫌李智云小而没捎他。李渊起事后,可怜的李智云就被隋人抓住泄愤斩杀。当年李智云14岁,和李元吉同岁,或许正是这几个月的年龄差距,卡在李建成所认为的成年与否的标准上了吧。

李渊入长安时已经51岁,后面还能生这么多儿子,在皇帝里面确算拔尖。60岁退休当了太上皇,李渊又有了二十一子和二十二子,在这里向李老爷子致敬。

前面就说到,单字名比二字名正统,但凡世传大家族,都会优先取单字名。尤其是宋朝之前的皇帝,我们能张口说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单字,比如嬴政、刘邦、王莽、司马炎、杨坚等等,不一而足。李渊贵为大家族的族长,给儿子取的尽是二字名,为什么他就如此叛逆呢?

为何中国古人就认为单字更贵,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很难说清,可以明确的是自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这时大多数国君都是单字名。但当时并没有定制,比如周亚夫、霍去病等,不少人仍会取二字名。两汉之交的王莽认为二字名不合古人礼法,强制要求国民都取单字名,甚至还鼓励匈奴人也用单字名。东汉人延续了这个习惯,所以之后的士人基本都是单字名,直到两晋时期,二字名开始重新流传。

二字名的复苏,既是避免重名的需要,对古人以示尊重,也有着宗教因素在内。

魏晋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然后被宗教填满。很多士人信道,道家崇尚的"之""道""玄"等字被用来取名,当然不能只用单字,要不然一大家子人全重名了。二字名就此重出江湖,王羲之、司马道子、王玄策等等。另外还有人崇佛,这就有了王僧辩、姚佛生、孙法宗、沈昙庆等等。其他还有喜欢专用词汇的,比如李渊祖上的李天锡、李重耳。

也就是说给自己孩子取二字名的父亲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宗教情怀,李渊就是如此,三子李玄霸的玄就是道家常用词,而且这人还反感佛教,在位晚期甚至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过灭佛运动。

自唐以后,王莽的"二名之禁"已经没人在乎了,二字名越来越多,而且也不再计较宗教道德什么的了,比如史思明、李存勖、赵匡胤等等。

当然,单字的正统地位仍然很牢固,观李唐历代皇帝的名讳,还是单字名占绝大多数。

朱元璋不但安排了朱家,还安排了孔家,孔子的孔家。孔家的字辈传承应该是国内最知名的了,但他们并不是从孔子时代就用字排辈的,在朱元璋之前,单字二字并无讲究,更没有偏旁部首的要求。朱老爷子对这种混乱情况看不过去了,便颁了圣旨,帮他们定了排字。 从明初开始,取二字名就成了更流行的做法。

李渊要是泉下有知,知道还能这么弄,估计得羞愧死。他的那"元""承"算个啥,儿子们还不听他的,论气魄难以望朱元璋的项背。

李渊对二字名一直比较痴迷,不但给儿子们排了"元"字,他对第三代的名字似乎也提出过要求。李建成有六个儿子:李承宗、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统统带"承"字;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同样如此;李世民的长子为李承乾,亦是承字辈。兄弟三人的儿子都不约而同用"承"取名,这里面没有老人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李承宗是这里面的老大,正是李渊入长安后出生的,估计和李渊的六子李元景差不多大,显然李渊是同时给儿辈和孙辈排的字。如果他活的够长久,说不定也会安排第四代的字。

"承"字大概就是继承李家基业的意思,李渊对他的长子长孙李承宗也是期望甚高啊。李承宗可以说是这些承字辈中运气最差的,也可以说是运气最好的。他二岁早夭,确是唯一一个善终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都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诛,李承乾后来也因谋反黯然离世。

李世民对父亲的排字估计早早就有不满,他的二子李宽是619年出生的,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已经不再用"承"字了。李世民幼弟们大多都是在他登基后才有了子嗣,也都没有取名时用"承",基本都是单字。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渊管不了这些了。

根据族谱规定,同一辈份的人中名字要有同一字。这种按字排辈文化现象的出现要比我们预想晚的多,李渊是有可能带起这股风潮的,可惜李世民将这股潮流给生生扼杀在萌芽中了。

这股潮流直到明初才真正兴起,发起人是我们的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朱大爷别看学历低,可人家对治家治国很有一套独特见解。他不但给朱家子孙后代排了字,还规定了另外一个字的偏旁部首,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排序,甚至细到不同分支有不同说法。比如长子朱标家往后的排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四子朱棣家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要求之细,耸人听闻,朱元璋不愧为历代皇帝中最累的一个。然而劳模皇帝的手可不仅仅局限在朱家。

关键词: 也就是说 五个儿子 基本都是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