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每日头条!米格23的经典设计不得不让人值得称赞!属于最早二代战机,轰炸能力强

时间:2022-09-12 06:35: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米格-23战斗机,是苏联、俄罗斯一型单座单发可变后掠翼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二代战斗机,米格-23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二代战斗机,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机;C/M中型是制空型;У型是双座教练机;MC是C型的出口型。


(资料图)

米格-23战斗机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1967年6月10日首飞,1970年服役。

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和技术实力得到了增强,开始执行与美争霸的全球战略,客观上需要具有进攻能力的歼击-轰炸机。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使苏军前线轰炸航空兵摆脱了赫鲁晓夫所信奉的“导弹代替飞机”观点的影响而重新得到重视,米格-23和稍后的苏-24便由此诞生。

经过20年的发展,变后掠翼技术走向成熟,当时设计师们在结构和气动领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要找到正确的位置来放联接内外翼的转轴,进而决定翼展和翼弦。另一个问题是要决定内翼(固定翼段)的形状。

最后形成了原型机的初步设计:新飞机将使用由飞行员掌握,三级变动(16度-45度-72度)安装于上机身的可变后掠翼,头部装载的新型火控雷达将使飞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可发射新型中程空对空导弹。

米格-23战斗机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空气动力学表明:平直翼有利于低速飞行,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好。但变后掠翼的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米格-23战斗机的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头部进气的传统设计,改为两侧进气,得以在头部安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实现了超视距攻击。米格-23悬臂上单翼,采用变后掠设计,下反角4度,机翼由固定段和活动段两部分组成。另外变后掠翼技术不够成熟,操纵复杂。在最终设计里,米格-23战斗机的主翼后掠角可以在16/45/72度之间切换,来满足不同条件下对飞机气动布局的要求。

米格-23单发,矩形进气口在机身两侧,机身一侧进气口整流板面积较大,尾喷口收敛、扩散段明显。米格-23战斗机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改善了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进气道及喷口可调节,在起落架后的机身两侧有接头,可装助推火箭以缩短起飞距离。航程较远,作战半径大。

米格-23战斗机有5个外挂架,左右机翼下各有1个,左右进气道下各有1个,机身下中央有1个。外挂架可携带不同引导模式的空对空导弹、火箭与其它武器。主要的外挂武器有K-13、Р-60红外型近距空对空导弹、P-23P/T中距空对空导弹、YB-32-57型 火箭弹 发射器、ГП-9炮舱和炸弹等。

米格-23装一台“高空云雀”J波段雷达,搜索距离85千米,跟踪距离54千米。另外还有装在头部下的激光测距仪、“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多普勒导航设备。米格-23在整体性能上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米格-23的航电设备不够先进,抗电子干扰能力较差。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飞行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千米/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另一方面,米格-23系列从设计思想上看在当时也未必落后。米格-23的大量出口又使中国获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机会,其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等数十项技术为中国所借鉴或提高。

关键词: 变后掠翼 第二代战斗机 空对空导弹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