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新消息丨明知道杀晁错平不了七国叛乱,汉景帝为什么还是要腰斩晁错

时间:2022-07-19 22:43:0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前154年,大汉朝发生了一场大叛乱"七国之乱"。事件的起因是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削藩策》,剥夺了当时各诸侯王的即得利益,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合叛乱。他们打出的旗号是"请诛晁错,清君侧"。

汉景帝得知消息后,着实有些慌乱,便找来袁盎商量怎么办?袁盎本来就与晁错有生死仇恨,晁错曾向汉景帝进言建议汉景帝杀掉袁盎。这回晁错又落在了袁盎手里,袁盎又怎么会饶了晁错?袁盎当然是建议汉景帝杀晁错以平叛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情奇怪就奇怪在,晁错是汉景帝爸爸汉文帝喜欢的重臣,正是因为汉文帝喜欢晁错,才将晁错分派给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当老师。汉景帝继位后,也十分欣赏他的老师晁错,并对其言听计从。

那么汉景帝与晁错有师生之情,又是自己的坚强支持者。汉景帝也明明知道晁错的政治理论于治国有利的。而且也知道就算杀了晁错,七国之乱也还是叛乱。再说了他怎么要找一个和晁错有生死仇恨的袁盎商量?不可思议!

汉景帝听从了袁盎的建议,决定杀了晁错。并且是用最残忍的手段腰斩并诛族。可是,为什么杀了晁错之后,还是采用晁错的治国方针和政策?这一连串的疑问其中到底有什么奥妙?

时代背景

刘邦称帝后,因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加上总结秦二世而忘的经验教训。汉一开国便实行郡国并行制,如此还可以兑现自己当初"下邑画策"的承诺。

郡国并行制一开始还是不错,各诸侯国各自抗击周边夷狄的侵袭,为保中央政府,稳定大汉做出了贡献。但是,郡国并行制的后患没过几年就暴露出来了。刘邦登基后一直在与几个异姓诸侯王斗争,最后也算死在平叛的箭下。刘邦扫除异姓王后,便将刘氏子弟分别封王,史称"同姓九王"。

可是刘邦一死,文帝继位后,这些刘氏子孙的血缘就疏远了,加上政治利益的需要,汉文帝时期也相继出现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等同姓诸侯王起兵叛乱。

刘邦封王建国的本意是深根固本,拱卫工室。朝廷如遇不测还可救援。但是,各诸侯王建国后,往往又挟其政治经济实力蔑视朝廷,专恣自为,更有甚者欲割据不臣之心,企图争夺帝位。这就意味着朝廷与王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汉景帝与刘濞

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拥有今江苏中、南部,浙江北、东部,安徽东、南部,包括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在内的富庶地区。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

因吴国境内拥有铜矿又临海,"铸铜煮盐"。因此经济实力超过朝廷,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早在文帝时期,吴王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汉景帝)下棋。结果为棋发生争执,皇太子见王太子有不敬之意,愤怒之下用棋盘将吴太子打死。

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汉书》

这里的文章来了。刘启太子,大汉朝接班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性为人处事。他怎么可能会冲动之下砸死吴王的太子?砸死吴太子后又没受任何责罚?是不是文、景父子察觉到了刘濞的不臣之心,想激怒吴王,然后吴王再因激动而犯错误呢?这样汉文帝就有借口杀掉吴王,刘长不就是这么被汉文帝宠死的吗。

政治杀人的手段可多了,可以用宠,刘长就是被宠反的。也可以用激,汉文帝想激怒刘濞失去理智起兵造反。别说没这个可能,汉文帝驾驭政治手段可谓是高明得很。否则也轮不到他这个庶出皇子登基。

刘启砸死了吴太子,汉文帝又马上给吴王送去几杖,并允许吴王可以不朝。这就把吴王置于不忠不顺的境地。

"男儿不可一日无权",刘濞是深有体会,儿子活活地被皇太子砸死,自己还不得不忍下这口气。于是,谋反之心更是日夜膨胀。

晁错的治国理论及为人处世

晁错是"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政治主张、经济思想、军事策略等诸方面的建树,对初汉政权及历史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政治理论

1、重农必贵粟,重农必抑商的经济策略

文帝时期商侵农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当时社会出现了"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农民纷纷破产大量流徏。形成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社会风气。造成国家税收减少,财政拮据,经济凋敝。汉政权面临危机。

晁错提出重农必贵粟,号召"务民于农桑",以农业作为政之本务。入粟拜爵除罪;薄赋敛,广积蓄;调整粮价等系列重农贵粟之策。

2、得高爵可免罪

"得高爵可免罪"使流民归农,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封建统治的物质条件。

3、调整粮价

限制了商贾盘剥自耕民,保护封建经济。

"贵粟论"使国家政权得到了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为文景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后世历代王朝,成为巩固封建政权的重要国策。

同时这种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的策略,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守边劝农,以夷攻夷的防御政策

为了解除匈奴对汉北方的威胁,晁错连连上疏《言兵事疏》、《复言募民徙塞下》、《守边劝农疏》等。他提出募民徙塞、良将戍边;守边劝农、巩固边郡;以夷攻夷等戍边之策。稳定了汉初边区,并被后世历代君王引用。

三、削藩策

由于诸侯王在封地里有独立的政治、经济特权。他们可以自主任命官员,发展经济。所以到了文帝时期,各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以吴王为首的各诸侯王开始对抗朝廷,各自为政。

晁错开始学的是法家"术数",在政治上主张强权、尊君、天下大一统。他向汉景帝提出:君主当用"术数"驾驭臣子,君主则要善于兼听以独断治国,从而使君臣敬畏达到尊君。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削藩策"。而削藩策的实行,又直接减损了诸侯国的势力。于是,七国诸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了。

汉景帝为巩固其政权,将晁错腰斩于东市。然,诸侯王们的用意是与朝廷抗争,争权夺帝。正如晁错所说:"今削之示反,不削亦反。"当然喊"诛晁错"和"斩晁错"的君王们,都是"项庄舞剑"谁又真心在意晁错的生命呢?

最终还是汉景帝派兵平息了这场叛乱,晁错白白地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四、老军功集团与晁错的矛盾

汉景帝斩晁错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加平叛的理由,从而达到削藩的效果。二也是为了安抚老军功集团。

汉景帝登基后,对晁错是言听计从,朝廷内已形成一种以晁错当家做主的局面,老军功集团大有靠边站的局势。这大大地削弱了老军功们的朝政权,使得老军功们非常不服气。

恰在此时晁错被宠昏了头,让申屠嘉抓到了把柄。内史府大门朝东,晁错觉得不方便,就在南面又另开了一道门,结果动了太上皇庙的围墙。这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俗话说谁敢在太上皇庙上动土。这可是杀头之罪。

于是,申屠嘉趁机向皇上进谏:请杀晁错。汉景帝何等人也,怎能看不出这是老军功们向他挑战,以讨回朝政权。便回复申屠嘉说:晁错开南门是我同意了的。这下可把申屠嘉气坏了,皇上这是明摆着不给老军功们面子。申屠嘉回家后气得吐血而死。

现在汉景帝面临着叛乱,还得动用老军功们平叛,所以杀了晁错,多少可以平抚老军功们好出征为他平叛。

总结

"七国之乱"是诸侯王们长期骄纵无制,久有不臣之心的必然产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是汉王朝历史发展的政治需要。

此番平叛后,最受益的是汉朝廷、皇帝刘启。他抛出了恩师晁错,即堵住了七王的嘴,将镇压叛乱更加合情合理得民心。又安抚了老功臣集团为他出征平叛,一举两得。从而稳定了国家社会秩序,为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这才是汉景帝刘启想要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要残忍地将其腰斩,估计是为了死得惨烈,才更能加强力度增加效果吧。

帝王考虑的永远是政权、王朝的利益。至于,恩师是怎么个死法,惨不惨,将不在帝王的考虑范围之内。

关键词: 不臣之心 以夷攻夷 言听计从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