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实时:正史中的建文帝死于火,那么陵墓在何处?看建文帝下落之谜

时间:2022-07-18 16:30:5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燕王朱棣在渡过长江之后,在李景隆和谷王的开门迎降中,率领大军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当时的南京都城还有二十万守军,但是因为背叛使得朱棣不战而胜登上皇位。那么当时的真命天子明建文帝又是什么结局呢?这个问题成了明成祖一辈子的心病,也是他后来迁都、下西洋等措施的伏笔。

在正宗的《明史恭闵帝本纪》中记载,燕王朱棣进入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这句话差不多是很多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顺口背出来。只是这部明史是在乾隆四年刊行的,距离当时发生这件事已经300年了。在明朝的嘉庆、万历年间则流传了很多建文帝逊国的野史笔记。逊国是让位给明成祖,自己出走的意思,跟殉国是两个意思。

根据明实录记载燕王朱棣率兵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叹气说道:我哪有面目与他相见呢,于是就关闭宫门进行自焚。8天后明成祖朱棣备上礼把建文帝安葬,并为此辍朝三天。当时明成祖问礼部侍郎王景说安葬建文帝应该用什么礼仪?王景答道最好用天子礼节。

明成祖礼葬建文帝的事表面上看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在全国百姓的心目中建文帝才是合法正统的真龙天子,只有建文帝死去,皇位才能是燕王的。因此不管火中的尸体是谁的,反正已经烧焦无法辨识,或者根本不需要辨识。正好用天子的礼仪安葬来遮蔽天下人的耳目。

但是安葬建文帝的礼节用天子礼节,陵墓则无需按照天子的礼节。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曾指出其中的奥妙:只是安葬的时候用天子的礼仪,使得京城中的百姓知道建文帝已死,这样天下人的希望也就破灭了,正好和朱棣修改的明实录中描述的死于火的逻辑前后一致了。也就是说礼葬所用的皇帝的旗帜、车马、香烛、乐队都是标普,但是陵墓则没有按照天子的规模去置办。

尽管明成祖朱棣用天子礼安葬了建文帝,但是南京却没有建文帝的陵墓。当时南京人就指不出建文帝的陵墓,说明安葬的地方没有封冢,时间一久,人们都不记得葬的具体位置了。因为明知道安葬的不是建文帝,所以负责皇家祭扫的太常寺也就没有按时祭扫,连记载都懒得标记,坟墓的遗迹也就无人记得,更别说守陵人了。

那么如果安葬的不是建文帝,到底是谁呢?其实安葬的是建文帝的妻子也就是皇后马氏。在洪武十八年马氏被册封为皇太妃。在明史记载道,建文四年城池被攻陷,崩于火。其他的材料也看不到马氏的安葬记录,并且尸体取自于火中,明成祖正好可以说这就是建文帝,安葬完事。

另外当时的建文帝还有两个儿子,长子文奎是当时的皇太子,已经七岁了。明史记载道:燕王大军进入都城,不知道所踪。既然7岁的皇太子都能在事变中逃跑在外,更别说大活人建文帝了。燕王进入南京后,建文帝的遗臣除了大量逃跑之外,留下来的大多不屈而死,就是朱棣的瓜蔓抄和灭方孝孺十族等惨事。

那么这些人除了封建时代的气节之外,跟建文帝逃亡在外有可能复辟有关。对于建文帝他们还存在各种幻想,这个是他们抗拒明成祖的动力。当时的方孝孺就提前提出如果南京守不住,让建文帝车驾去四川,调集天下勤王大军。

所以后来的朱棣派自己的心腹到云南、四川以及海外的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方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至于建文帝是削发为僧藏起来了,还是浪迹天涯逃到海岛之上,到现在也没得出结论。如果当时留下了建文帝的陵墓,那么通过比对陵墓中的尸体的DNA也许会得出建文帝是不是死于火了。

关键词: 明成祖朱棣 全国百姓的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