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每日速读!汉朝推行一国策,36人圈地200万,清朝效仿后:百万大军失地179万

时间:2022-07-12 08:35:0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在汉武帝时期,受了数十年屈辱的汉民族,对匈奴发起了反击。汉武帝认为:西域就像匈奴的臂膀,只要拿下了西域三十六国,也就"断了匈奴右臂"。中原王朝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遥远而又辽阔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和中原王朝的维系不断加深。

但王莽乱政,西汉王朝的覆灭,使得汉王朝再次失去了西域。直到班超投笔从戎,那一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次掀起了大汉收复西域的浪潮。班超和手下的36位勇士,纵横西域31年,战必胜、攻必克,为汉朝圈地200万平方公里。区区36人可以做什么?班超用一生,做出了答复:"平定西域,足矣"!而他的绝学就是--以夷制夷:基本不用,或者少量使用汉地兵马,通过拉拢--分化--打击的手段,蚕食并同化西域各国。以微乎其微的代价,在西域树立大汉权威;以极少量之兵马,收复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西域。

班超在分析过西域的局势后,向汉章帝进献了"以夷制夷"之策,并灵巧地运用了"以夷制夷",取得了"三十六人抚西域"的战果。而这一手段,也在汉王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汉王朝的远征中,越来越多的"义从"出现了,汉王朝以"以夷制夷"为国策,招募了大量的胡人、羌人士卒,对不服从命令的敌国,进行征讨。而在征讨的过程中,汉军的数量有时甚至会远远少于"义从",这为汉地百姓休养生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国门。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遭受不断打击后,一些有志之士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苏醒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面对西方国家入侵,清王朝无力抵挡,也不甘覆灭,于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

两次鸦片战争,彻底撕碎了"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但凡是个明白人,都认清了坚船利炮的威力。可是这种"奇技淫巧",毕竟西方才有,于是"中体西用"成了最佳的选则,"以夷制夷"也成了晚清的外交策略。从根本上说,"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但一边"以夷制夷",一边"割地求和",就是晚清名臣们吞下的苦果。李鸿章说:我们可以依靠英国,化解法国的进攻,但"清法战争"爆发了;李鸿章又说:欧洲人可以帮我们,日本人不足为惧,但甲午战争我们又败了。"清法战争"打胜了,我们签了《中法天津条约》;甲午战争打败了,我们又签了《马关条约》;合起来说,无论胜败,我们都在割地赔款,这就是晚清的"以夷制夷"。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以夷制夷"一直在贯彻,可"割地求和"也来没有停止过,这是谁的错?从梦碎鸦片战争起,"天朝上国"正视了"夷",但也从来没有真正瞧得起过"夷"。而这狂妄的代价,揣着架子的损失,是晚清沦丧的17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万幸的是,晚清有一左宗棠,晚年抬棺收新疆,这才保住了"天朝上国"最后的颜面。

在汉朝,"以夷制夷"是一个褒义词;到了宋代,就成了贬义词;等到晚清,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这是为什么呢?从根源上讲,这是综合国力衰退的征兆:北宋联合金人,灭了辽国,然后金人来了个靖康之耻;晚清一边"以夷制夷",一边割地赔款,两不耽误。说到底"以夷制夷"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策略而已,决定胜负的是综合国力,如果所有的"夷"都比你强,人家又何必让你"制"?

班超带领36人,便敢远赴西域,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个强汉;金人灭了辽国,顺便又来了个"靖康之耻",是他们看透了燕云战场上的宋军战力;列强争着见李鸿章,是"巴结"他和本国签条约,这不是香饽饽,而是冤大头。因此,成与败的关键,从来不是"以夷制夷",而是国家的综合国力。一样的"以夷制夷",为何汉朝36人,为华夏圈地200万平方公里;清朝百万大军,割让领土179万平方公里?国不强,为人所欺而已!

关键词: 以夷制夷 综合国力 鸦片战争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