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前沿热点:毛文龙与袁崇焕的恩恩怨怨

时间:2022-07-10 05:37: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袁崇焕与毛文龙这两个人的恩怨纠缠了快四个世纪了,他们一个被喻为大明的"陆上长城",另一个被喻为"海上长城"。两人本没有什么私人的恩怨,也很少有个人的交集。但为了大明王朝,却让他们纠缠在了一起,几个世纪都难解难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毛文龙影视形象

袁崇焕本是明朝在福建邵武的一个知县,由于爱好军事以及喜欢关心国家大事,在他做知县的时候经常跟从边疆回来的将校谈论边事,再加上闲来无事时读了些兵书,久而久之,对边关之事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也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正是这样一种业余爱好最后才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所以,没事要多读书,说不定哪一天就用上了,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在他做了三年知县后,于1622年(明熹宗 天启二年)前往京城述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袁崇焕这个人还有不错的军事才能,会骑马射箭,懂得排兵布阵,对于边关之事也能侃侃而谈。监察御史江日彩就上书让给他换个岗位,后经皇帝批准让他到兵部任职。

监察御史江日彩上疏举荐他, 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且厚自期许,非涉漫谈。其交结可当一臂者,闻尚多人。今见觐于辇毂下。枢部召而试之,倘臣言不虚,即破格议用,委以招纳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

袁崇焕雕像

于是,他就成了兵部的职方主事(相当于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一类的官)。在这期间他可能与毛文龙在业务上有过往来,毕竟一个是中央官,一个是边关的总兵(相当于集团军司令)。在1922年的"广宁之战"以后,朝廷觉得关外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了,中央的这些官员们开始讨论放弃关外之地,只守山海关这个关口。袁崇焕知道这个事情后,没有请假也没有告诉自己的家人,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到关外考察去了。同事与家人都不知道他去哪了,在"失踪"了很长时间后,他回来向皇上写了一份"考察报告",说只要给他钱粮和兵马他一个人就可以守住关外。朝廷大员们看了他的报告,认为十分可行,于是就提拔他为督关外军的兵备佥事(相当于公安厅厅长一类的官)。在之后的两年内,袁崇焕与满桂、祖大寿一起修筑了宁远等城,使得宁远成了辽东的重镇。

山海关效果图

到了1625年(明熹宗 天启五年),高第接替孙承宗负责关外的事务。他下令尽撤关外军,其中也包括袁崇焕与满桂驻守的宁远。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执行高第的命令,大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的关外诸城,都不愿意就此放弃。袁崇焕也对高第说自己宁死也不离开宁远城。这时候袁崇焕的职务是按察使(相当于副省长),毛文龙依然在他的东江镇做他的平辽总兵官,但此时的他却有皇帝赐的尚方宝剑,可以说是由皇帝和兵部直接指挥的军队。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明史》

1626年(明熹宗 天启六年)的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围困宁远。从这时候开始,袁崇焕与毛文龙才算真正有了交集。在努尔哈赤围困宁远的时候,朝廷想让毛文龙趁后金后方空虚袭击沈阳城。但是毛文龙没有执行这项命令,后来皇帝怪罪他说:你说你在东江镇可以牵制后金军,你牵制的啥?毛文龙上书解释说他当时袭击了海州等地(大概在现在的大连那块)以进行牵制。朝廷的一些官员也上书让毛文龙移镇,皇帝觉得东江镇这块的战略地位还是不可替代的,就告诉毛文龙让他自己决定去和留。"宁远之战"这次是毛文龙没有救袁崇焕,之所以毛文龙没有袭击沈阳,主要还是不敢,且也没有充分的准备,毕竟是长途奔袭,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还没有在正面战场战胜过后金军,毛文龙怕的是有去无回。

明朝的东北形势

1927年(明熹宗 天启七年),皇太极刚一即位,就在正月派大贝勒阿敏率三万大军进攻朝鲜,"丁卯之役"爆发。朝鲜与毛文龙同时向朝廷求救,朝廷这次是下令让袁崇焕趁着这个机会袭击后金的沈阳。由于袁崇焕想趁着这个机会抢修锦州等城,就没有执行这个命令,也可能是上次毛文龙没救他,他这次也不想救毛文龙。在皇帝的再三要求下,袁崇焕才派赵率教等将领率9000骑兵抵近三岔河,以此给后金造成压力(离沈阳还有两百里)。说实话,之所以不救援,还是实力不允许。鉴于明军羸弱的野战能力,很可能有去无回,谁都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不救援,最多是丢官,救援了,就可能是丢命。

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袁崇焕上书言》

但皇太极在这一年的四月刚从朝鲜撤兵,就在五月进攻袁崇焕的锦州和宁远。这次毛文龙学乖了,主动出击直捣后金的辽阳城,在袁崇焕、满桂、毛文龙三方的有力配合下,明军取得了"宁锦大捷",这次大捷毛文龙功不可没。这次毛文龙怎么这么乖呢?第一,再不实施有效牵制,东江镇可能就被裁撤了;第二,别人有难你不救,等到自己有难时候,别人也不会救你;第三,经过"宁远大捷"与"丁卯之役"的正面较量,他认识到后金军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无懈可击;第四,经过上次的"宁远之战",毛文龙已经制定出了类似事件的预定方案。鉴于此,毛文龙才敢果断出击。

崇祯皇帝影视形象

"宁锦大捷"可以说是袁崇焕、满桂、毛文龙三方共同合作抗击后金军的典范,如果这样的模式能够持续下去,那么至少可以保证辽东十年的稳定,如果再假以天时,甚至可以一举平辽,更不会有后来的"己巳之变"的出现。但是,随着崇祯皇帝于1627年即位,这种模式被打破了。由于崇祯帝对袁崇焕过于迷信,也可能是要践行"用人不疑"这个理念,他对袁崇焕充分放权,给他最大的信任,甚至不惜把袁崇焕不喜欢的满桂调到大同任总兵。这些还不够,还赐给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这样无条件的信任最后却害了他们所有人,也害了崇祯他自己,更害了大明王朝。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明史》

尚方宝剑

凭着这把尚方宝剑,带着崇祯皇帝对他的无比的信任,没有经过审判流程,没有向皇帝提前说明,袁崇焕擅自斩杀了毛文龙。随着毛文龙的死,袁崇焕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三个月后,"己巳之变"爆发,赵率教战死,满桂战死,大明几万军队灰飞烟灭。而赵率教与满桂的死尤其让人惋惜,他们是明末难得的能够与后金军野战的宿将。袁崇焕因擅杀毛文龙的蛮干闯下了如此的大祸,最后自己也被皇帝处以极刑,真是可悲可叹。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

#袁崇焕#

二十四史之《明史》列传第147卷,袁崇焕传(含毛文龙)原文

袁崇焕的一生述览

明末将领毛文龙的一生概览

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对比分析

声明:未经本人同意,文章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下方评论区留言或私信联系作者。

关键词: 尚方宝剑 有去无回 己巳之变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