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用心!贵州榕江侗家蓝靛染技师赖蕾 染出二十四节气蓝

时间:2020-06-05 14:43:35    来源:人民日报    

赖蕾,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章鲁村侗家女。她继承传统印染技艺,又引入现代技术创新,根据自身积累的大量数据,实现了二十四节气都能印染的技术革新。

鼻子凑近闻一闻气味,眼睛看一看颜色,伸手进缸内搅动一圈,忙碌的赖蕾(见上图,涂敏摄)三两下就能判断出颜料染缸是否处于最佳状态,需不需要进行调整……

今年45岁的赖蕾,从小在妈妈的织布机声中长大,让她对织布、染布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的经历,更是让赖蕾对蓝靛染等传统手工艺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执着。

蓝靛染,我国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大致可分为制靛泥、漂白布、染布、漂洗、晾晒等环节。每年6、7月份,染娘们割蓝草制靛,待靛泥做好后,进入染布环节。“好的靛泥,蓝色里透着绿色,而且靛泥不能沾染一丝油烟味。”赖蕾指着缸里的靛泥告诉记者。

“光是染布环节就有30多道工序”,说起与传统蓝靛染不同的地方,赖蕾说,以前侗家人一年只染一季布,一般6月底7月初新的靛泥出来,才开始染布,11月就封缸,冬天不染布。而赖蕾则一年四季都在染布。这得益于她既继承了传统蓝靛染的技艺,又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创新。当别的染娘凭着口口相传的经验染布时,赖蕾已实现了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标准化染布。

在赖蕾的手工布作坊里,挂着温度计和湿度仪,一旁的赖蕾在一张名为“蓝染日记”的纸上熟练地记录着各种数据:气温、湿度、水温、染缸材质、布料、pH值……“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赖蕾说,要想完全掌握蓝色变化的规律,就必须详尽地记录这些数据。通过连续3年的数据积累,从靛泥的选择,到染缸材质的选择,再到染布的天气、水温、湿度等,赖蕾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正是有了这些数据做支撑,才有了她在一年24个节气印染的信心。

从缸里把布匹一段一段捞出来,叠整齐,赖蕾告诉记者,“春天因为雨水多,染出来的蓝偏绿;夏天的蓝偏灰;秋天的蓝是藏青蓝,最漂亮;冬天的蓝偏黄,比较‘任性’。”3年来,赖蕾发现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所染出来的蓝色都会有所不同,于是就分别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二十四节气时将布染出了24种不同的蓝。

寻找与制定中国自己的蓝靛染色谱,是赖蕾做二十四节气染的初衷。“我想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能够实现蓝靛染稳定的可复制性,即便是在不同的季节,有了相同的数据支持,都能染出同样色调的布匹。”

对于染缸,赖蕾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当缸出现问题时,许多染娘都是直接把缸放弃,重新制作靛泥,再做一口染缸。但赖蕾却会使用一些植物和草药,对染缸进行“修复”,让它恢复生机。为了保持恒温,赖蕾还把染缸建在了地底下。

染好布匹后,要对布匹进行漂洗,把浮在上面的杂色和杂质漂洗掉。漂洗好后对布匹进行晾晒,这个环节要求通风,不能进行暴晒。晒干后的布匹,赖蕾会用植物酵素对布匹进行固色,“酸碱度成正比,固色才是最好的。”赖蕾说。

2017年,赖蕾创新制作的“靛蓝24个节气”土布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博物馆评价其承袭传统理念与工艺制作技术,兼具科学、艺术与审美价值。

说起自己与其他染娘不同的地方,赖蕾觉得是把一项纯粹靠经验的传统技能,转化为可以用科学数据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工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可学可用。问起为什么能染出与众不同的蓝色,她淡淡地回答:“用心而已。”(黄娴)

关键词: 贵州 二十四节气蓝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