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山东加快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 再现独特景象

时间:2019-04-16 11:41:36    来源:新华网    

薄纱般的幕布后,一位老先生唱起了老运河的故事;琴声一转,舞台出现街市茶肆、商贩、商贾、皮影、杂耍……

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生动再现了当年运河码头的独特景象。

“这部风情剧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回到过去,穿梭在老济宁千年的繁华之中。”山东济宁市民李兴廷说。

济宁号称“运河之都”,处处流淌着深深的运河记忆。竹竿巷位于济宁大运河南岸,当年漕运繁盛时,南方的漕粮船带来了大量的南方竹子,巷名由此而来。竹艺,仍是许多人坚守的传统手艺。

57岁的黄振一家在竹竿巷经营竹子、竹器已有三代,他从事这一行当有40多年。“我主要加工一些建筑材料,大小竹竿多用于建筑工地。很多顾客都是冲着竹竿巷的名号来的。”他说。

济宁玉堂酱园是一家有3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是大运河文化融南汇北的代表。据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介绍,清朝康熙年间,苏州的戴玉堂来济宁经营酱菜,因为味甜没有市场。后转给别家经营,融合南北风味,微甜微咸,成为味压江南的贡品菜。

漫长的大运河沿线,台儿庄格外厚重。这座在抗战时期因“台儿庄大捷”闻名世界的鲁南重镇,如今一派运河古城“一河渔火、十里歌声”的繁华景象。

漫步台儿庄运河边,不时见到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利设施,老街内日昇昌记、谢裕大茶行等老字号招牌林立,福建会馆、山西会馆等更是见证了当年商务的繁荣。这些年,台儿庄对运河大鼓、柳琴戏、洛房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部分传统运河美食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还原,让游客在领略优美的水乡景色的同时,真切感受运河文化风韵。

山东是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山东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着手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已经打造出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德州南运河段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工程。

位于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3D影视展厅内,现代声、光、电技术复原千年场景——从济宁到临清的古运河河道上,过往船只像爬楼一般,沿着31道大小闸门向上缓慢攀爬,最终翻过水脊,汇入海河。

南旺分水枢纽是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在规划、建筑和管理等方面代表了17世纪世界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正是因为它的存在,确保了明清两代大运河连续500多年畅通无阻。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在清朝末年荒废,为了更好地做好南旺枢纽阐释和展示工作,充分体现大运河南旺“水脊”的特点,汶上县近年来在对文物进行优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展示,打造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

“运河沿岸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景色,如果把运河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文物古迹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院长李泉说。

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将以大运河山东段8个河段、15处遗产点为中心,充分研究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特点,在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以创新思路进行编制,以激活运河文化遗产潜力,展示大运河实际情况。(记者孙晓辉)

关键词: 山东 大运河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